汝城白毛茶

暂缺

汝城白毛茶产区位于罗霄山脉和南岭山脉结合交界的山地,森林覆盖率78.53%,原始次森林丰富。茶园多建于海拔高度300~900m山坡地,多云雾及漫射光。产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8℃,年平均日照时数1694.2h,7月份日均气温25.6℃,1月份日均气温6.5℃,年均无霜期270d左右,年有效积温5703.6℃,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昼夜温差大;年均降雨量1543.3mm,年平均相对湿度82.2%;茶园土壤主要为花岗岩发育的砂壤土,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土壤pH值4.5~6.0。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小气候造就了汝城白毛茶优异的品质。

3.1 品种选择 汝城白毛茶。 3.2 园地选址 选择自然坡度小于25°的缓坡地建立新茶园,土地集中成片为宜,园地附近有较丰富的森林等植被覆盖,茶园开垦宜根据地形地势采用梯级茶园模式,茶园中设置主干道和支道。 3.3 茶苗繁殖 采用种子繁殖和短穗扦插两种方式。 3.4 茶树种植与茶园管理 栽培技术:园地开垦要求深翻(50cm左右),然后开沟施足底肥。汝城白毛茶宜采用单行双株种植,行距1.5m、丛距33~35cm、每丛2株,每亩需苗量2500~2750株。栽植时间宜在11月至次年3月初进行,栽后及时定型修剪。 肥水管理:茶园施肥应以有机肥和茶树专用肥为主,幼龄茶园应注意除草和适当遮荫,生产茶园结合冬季深翻施基肥,生产季节浅耕追肥。 病虫害防控:主要茶树病虫害是茶角胸叶甲,茶小绿叶蝉、灰茶尺蠖、茶毛虫、蝽蟓、茶炭疽病等。采用强化培管,适时修剪等农艺措施,减轻病虫危害,利用性诱、色诱、灯诱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茶叶主要虫害。利用申嗪霉素等生物防治茶炭疽病。使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生物、化学农药应急防治茶叶病虫害。 3.5 鲜叶采摘与管理 采摘时间为每年3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加工白毫银针采单个芽头,加工白牡丹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主。不采雨水叶、虫伤叶和空心芽叶。 鲜叶采摘后应避免紧压,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网袋或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等容器盛装,运输中同样避免紧压和碰撞。 3.6 茶叶加工 汝城白毛茶加工采用的主要工艺流程为:萎凋和干燥。 萎凋:鲜叶原料薄摊于萎凋槽或篾盘中,厚度均匀,不宜翻动。开青后,根据气候条件和鲜叶等级,灵活选用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或加温萎凋。当茶叶达七、八成干时,室内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都需进行并筛。并筛后控制温湿度继续萎凋至九成干左右,收拢茶叶,适当堆集,堆高20~50cm,堆高应根据不同原料等级适度调整,避免发热。 干燥:采用烘干设备烘干,70℃烘至水分含量低于6%。 3.7产品贮存 产品于清洁、通风、干燥、避光、阴凉的专用仓库内常温贮存。 3.8 档案记录 做好产品生产、加工和贮藏的档案资料:包括原料(鲜叶)生产地点、采摘标准、投入品、田间管理、加工、出入库、销售等记录。

产品特征:
4.1 外在感官特征: 表1 汝城白毛茶主要感官品质要求 等 级 外 形 汤 色 香 气 滋 味 叶 底 银针 芽头肥壮、茸毛满披、匀净 浅杏黄、清澈明亮 清纯、毫香显露 醇爽、毫味足 芽头肥嫩、明亮 白牡丹 毫心肥壮、叶色灰绿、叶背茸毛多、较匀整 黄亮 有毫香 醇爽 芽心多、叶张肥嫩、尚明 压制茶 显芽毫、色绿褐、紧实美观 橙黄较亮 纯正 较醇厚 尚嫩匀 4.2 理化指标:汝城白毛茶理化指标: 表2 汝城白毛茶理化要求 等 级 指 标 水分 ≤ 6.0% 水浸出物 ≥ 45% 茶多酚 ≥ 20% 游离氨基酸 ≥ 2.0% 4.3 质量安全要求:参考国家标准GB 2762和GB 2763标准执行。

包装规定:
本规定地域范围内的汝城白毛茶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汝城县农业产业化促进会提出申请,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汝城白毛茶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证书持有人:
汝城县农业产业化促进会

地域保护范围:
汝城白毛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汝城县三江口镇、大坪镇、热水镇、卢阳镇、土桥镇、井坡镇、泉水镇、集益乡、濠头乡、暖水镇、南洞乡、延寿乡、文明乡、马桥镇等14个乡镇以及大坪林场、暖水林场、益将林场、九龙江公园管理处等4个场、处,共226个社区、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6′07"~113°59′56″,北纬25°18′38″~25°53′19″,总保护生产面积3.86万公顷。现年总产量96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