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莼菜

石柱莼菜发展历史较久。1987年,石柱县在枫木乡昌坪和黄水镇万胜坝湿地内发现原生莼菜,面积约0.58亩。石柱县人工种植莼菜始于1991年,试种植面积29亩,试种成功并迅速推广。在石柱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历届农业部门的努力奋斗,莼菜基地从1994年的1000余亩的规模,发展到2010年的13000亩,产量突破10000吨,成为全国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2007年农业部授予重庆市国家莼菜原生境保护区,2015年国家质量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局授予国家级出口莼菜质量安全示范区。1994年日本客商林木正雄在黄水万胜坝考察莼菜时首次冠名“石柱莼菜”,对“石柱莼菜”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做出高于西湖、利川等地莼菜的评价,莼菜产品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从1993年的转口贸易,实现2006年直接出口,产品畅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莼菜产业经二十余年的发展,产量、质量和效益实现三大飞越,建立莼菜资源圃1个,培育规模以上莼菜生产加工企业5家,“石柱莼菜”、“山之莼”、“福吉利”、“海涟”等莼菜知名品牌5个,获国家无公害莼菜3个、绿色莼菜5项、有机莼菜3项,重庆市名牌农产品4个,开发出莼菜酵素、面膜、肥皂、香皂、醋等精深系列产品,初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商品化和产、学、研为一体的有机融合。2015年莼菜产量达到13000吨,种植收入8000万元,产业链实现产值1.5亿元。

1、光照。产地多数时间为阴天或多云状态,年日照时数偏少,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40小时,无霜期短,多年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生长期日照时数650小时左右,对石柱莼菜生长十分有利。 2、温湿度。产地属高山冷凉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1.4℃,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22.1℃,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0.4℃,春季回暖期晚,常有寒潮。常年平均水温13.5℃,相对湿度85%~90%。生长繁育期常年气温保持在15~30℃有4个月,常年水温保持在12~22℃有5个月,适宜石柱莼菜耐寒、喜温的习性。独特的温湿度为石柱莼菜形成优质果胶、多糖等成分提供了重要生长条件。 3、水质。产地水源来自生态环境良好的七曜山和方斗山上中部发源的洋洞河、冷水河、大塘河、万胜溪、风竹溪等10余条溪河水,水源充足长流,水质清新,清洁无污染,水温常年保持10~20℃,PH值6.5~ 7,为石柱莼菜形成优质果胶、多糖等成分的提供了重要水质条件。 4、气候条件。产地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日照不足,气候差异大;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1360毫米,春末夏初多绵雨,秋季降温快;无霜期短,年平均约220天。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石柱莼菜生长。 5、地形地貌。产地位于七曜山脉的第一阶梯,向斜偏东属倒置地形,丘陵起伏,群山环抱,兼有深沟峡谷、槽坝,低凹处有小片沼泽地和浅;产地最低海拔1200米,最高海拔1556米。森林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80.99%,生态环境良好。 6、土质。产地内主要为紫色或腐质沙壤土,土层厚度30cm以上,肥沃疏松透气,有机质含量3%以上,呈微酸性,PH值5.5~6.5,为石柱莼菜生长和形成优质果胶、多糖等成分提供了重要条件。

1、光照。产地多数时间为阴天或多云状态,年日照时数偏少,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40小时,无霜期短,多年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生长期日照时数650小时左右,对石柱莼菜生长十分有利。 1.1温湿度。产地属高山冷凉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1.4℃,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22.1℃,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0.4℃,春季回暖期晚,常有寒潮。常年平均水温13.5℃,相对湿度85%~90%。生长繁育期常年气温保持在15~30℃有4个月,常年水温保持在12~22℃有5个月,适宜石柱莼菜耐寒、喜温的习性。独特的温湿度为石柱莼菜形成优质果胶、多糖等成分提供了重要生长条件。 1.2水质。产地水源来自生态环境良好的七曜山和方斗山上中部发源的洋洞河、冷水河、大塘河、万胜溪、风竹溪等10余条溪河水,水源充足长流,水质清新,清洁无污染,水温常年保持10~20℃,PH值6.5~ 7,为石柱莼菜形成优质果胶、多糖等成分的提供了重要水质条件。 1.3气候条件。产地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日照不足,气候差异大;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1360毫米,春末夏初多绵雨,秋季降温快;无霜期短,年平均约220天。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石柱莼菜生长。 1.4地形地貌。产地位于七曜山脉的第一阶梯,向斜偏东属倒置地形,丘陵起伏,群山环抱,兼有深沟峡谷、槽坝,低凹处有小片沼泽地和浅;产地最低海拔1200米,最高海拔1556米。森林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80.99%,生态环境良好。 1.5土质。产地内主要为紫色或腐质沙壤土,土层厚度30cm以上,肥沃疏松透气,有机质含量3%以上,呈微酸性,PH值5.5~6.5,为石柱莼菜生长和形成优质果胶、多糖等成分提供了重要条件。 2、特定生产方式 2.1产地要求。产地海拔1200米以上,四周生态环境良好,森林植被丰富,无工矿企业,无农田面源污染;水源充足,天然长流水,水质清新,清洁无污染,PH值6.5~7,生长期常年水温保持在12-22℃;土壤沙壤土,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5.5~6.5的沼泽地或水田。 2.2品种选择。选择无病、无伤、健壮,果胶和多糖性状突出的本地莼菜地下茎进行移栽。 2.3生产措施。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要求,制定了产地管理办法、质量控制措施和相关制度,按照相关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种植、生产、加工。 2.4夯筑田埂。夯筑田埂宽0.6~0.8米、高1~1.2米,保持排灌畅通方便,满足莼菜生长繁育所需0.8~1米的水深要求。 2.5栽种标准。每年春秋栽植,以春季移栽效果为好,一般在3~4月,按50×50cm标准进行栽种,将地下茎剪成2~3个节一段,竖插于泥中6cm左右。 2.6施肥要求。石柱莼菜田只施基肥,用堆肥、人畜粪、饼肥充分混合发酵腐熟后,在11月至第二年的3月前,一次性均匀施入田中,用推耙推压,使肥料充分混入泥中,然后灌水0.5米以上,保持石柱莼菜生长有足够的有机肥。 2.7水质管理。冬季保持深水越冬,防止地下茎冻伤,入春后先浅水有利于水温回升,随着石柱莼菜生长和采摘逐步加深水位到0.6~0.8米。每采摘一次莼菜要更换一次田水,每月最后一次采摘后彻底全面换水一次,保持菜田水质清洁、新活。 2.8病虫草害防治。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人工清除杂草、青苔、水网藻、田螺以及病害植株,同时投放少量青鱼、鲤、鲫鱼等鱼类,以生态平衡控制田螺和杂草,勤换田水和撒石灰等防治石柱莼菜烂叶、根腐等。 2.9环境保护。树立标示牌,严禁在石柱莼菜产地或产地周边建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企业,严禁在产地500米以内的农田中施用化肥和倾倒污染物。 3、产后处理。 3.1采收。采用人工采收。采收时间为5~10月。采收次数为5、6月份2~3天采摘1次,7~10月份5~10天采摘1次。采摘要求为必须带花蕾果胶的嫩稍,叶柄节不超过5毫米。 3.2保鲜。石柱莼菜保鲜加工流程为清洗→高温杀青→冷却→分级→保鲜→成品检测→产品包装→入库。加工用水必须符合国家饮用水1级标准,整个生产流程必须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相关规定。 3.3清洗。清水漂洗莼菜,清除杂物和泥沙。 3.4杀青。将当天采摘洗净莼菜放入不锈钢锅中,用蒸气杀青灭菌2~3分钟,待石柱莼菜转绿后捞出。 3.5冷却。将杀青后的石柱莼菜迅速捞出放入有流动水的冷却池中迅速降温,降至常温后捞出分级。 3.6分级。按照石柱莼菜采摘时叶柄及其叶尖的长短,是否带有花蕾进行分级,分S级、M级、L级和统级4个级别。 3.7保鲜。将分级后的莼菜进行无酸或食用冰醋酸保鲜,冰醋酸保鲜保鲜比例为1~2%。 3.8产品包装。产品检测合格后分批分级包装。采用盒装、瓶装、袋装、罐装或塑料桶装。包装标准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相关标准。

产品特征:
1、外观特征:石柱莼菜叶表绿色,叶背淡暗红色,漂浮于水面;晶莹剔透的果胶包裹新芽、新叶、花蕾,果胶厚实,果胶与所包裹植物体的体积比大于1:1;口感细嫩、清香爽口。 2、内在品质:石柱莼菜蛋白质含量为0.4~0.5g/100g,碳水化合物1.4~1.7 g/100g,多糖含量0.35~0.5克g/100g,钙含量100~120 mg/㎏,锌的含量1.5~2 mg/㎏。 3、质量安全规定:石柱莼菜产地环境环境符合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产品质量符合NY/T1405绿色食品水生蔬菜标准要求。

包装规定:
石柱莼菜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范围内的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证书持有人: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业技术学会

地域保护范围:
石柱莼菜的地域保护范围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的万胜村、洋洞村、黄水社区、七龙社区4个村社,冷水镇的八龙村、河源村、天河村3个村,枫木乡石鱼村、双塘村、风竹村、枫木村4个村,共计3个乡镇11个村社。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08°23′~108°33′,北纬30°07′~30°18′。东至枫木乡的风竹村,南至冷水镇的河源村,西至黄水镇的黄水社区,北至黄水镇的洋洞村。产地面积867公顷,年产量1.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