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乌药

  • 更新日期:
  • 保护日期:
  • 保护范围:
    天台县所辖行政区区域内。
  • 特产分类:
  • 颁发机构:

乌药500g 包邮 天台乌药片 台乌药根可打乌药粉【宣和中药材】

正品店铺 立即购买

天台山生长的天台乌药是中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中华物宝”之美称。《本草纲目》记载:乌药,以天台者为胜。《中药大辞典》中有“乌药以浙江产量最大,品质较好,习惯以天台所产者品质最佳,故称‘天台乌药’或‘台乌药’”之记载。只有天台独特的自然地理,才能造就天台乌药的特殊品质,成为乌药中的上品,这是北纬30°的一大神秘现象。

天台,因其境内天台山而得名,它地处北亚热带,临近东南沿海,四面环山,峰峦叠嶂,“八山半水分半田”,有“神秀山水”之称。这里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光能充裕,雨量充沛,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弥山药草,满谷丹材”。

    天台,地理位置独特(地处北纬28O57′02″~29O20′39″;东经120O41′24″~121O15′46″),气候条件优越,地产物资资源丰富。天台“弥山药草,满谷丹材”,养生之药自秦汉以来名闻遐迩,是浙江省中药材基地县之一,全县共有药用植物459种(已查明),分隶于111科,其中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420种,蕨类23种,菌类8种。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白术、茯苓、石斛和被称为长生不老药的“天台乌药”最为闻名。 天台山生长的天台乌药是中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中华物宝”之美誉。《本草纲目》记载:乌药,以天台者为胜。《中药大辞典》中有“乌药以浙江产量最大,品质较好,习惯以天台所产者品质最佳,故称‘天台乌药’或‘台乌药’”之记载。只有天台的自然地理,才能造就天台乌药的特殊品质。

    天台乌药在天台分布很广,很普遍。基本上每个乡镇都有,特别是我县的三州、西坑、后求、龙溪等地分布最为集中,产量也最大。

生长环境:天台乌药生长于海拔200米至600米的向阳坡地、山谷的疏林灌木丛中,喜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的亚热带气候,以土质肥沃疏松的酸性土壤为最宜。

    在天台山,天台乌药因其功效卓著,用途广泛而倍受历代医家青睐。天台乌药在当地民众历来有喜食的习惯,取其提高免疫、健胃、消食、行气之功。其方法:抓两把煎汁服。肠胃不好者,切片晒干常年泡茶喝。荒年磨粉渗入黄精、山奇良等杂品代粮。在天台,男女老幼以乌药为保健食品,已成为一种历史习惯。

    天台乌药含多种呋喃倍半萜烯化合物,其中有乌药醚内脂(linderane)、乌药烯醇(lindenenal)、乌药内脂(linderalactone)、乌药烯(lindenene)、新乌药内脂(neolinderalctone)等。有专家研究表明,天台乌药各类成份含量上属上等。尤其镇痛的药理活性却是最佳,持续作用时间亦最长。

 

文化背景:

       神秀天台山,传奇台乌药。天台乌药之名,萌于周,始于秦,闻于汉,扬于唐,名于宋,贡于元,盛于明,兴于清。一颗“仙草”,跨越了2000多年的历史时空,留下了诸多美好的故事。

【美丽传说】

王乔受药终升仙,仙女赠药却化山。

相传东周灵王太子乔,又称王子晋,他十分向往仙界。一日,天台山高道浮丘公密降其室,赐以灵药——天台乌药。数年后的七月七日,王乔升天为右弼,主领五岳,司侍帝晨,号桐柏真人,理金庭洞天。

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今浙江的新昌、嵊州刘晨、阮肇为治好当地流行疾病,历尽艰辛到天台山采药,遇两位仙女,结为伉俪。二女赠以仙药——天台乌药,治好了当地百姓的疾病。东晋太元八年,二人又进山寻找仙女,然而俩仙女因私赠仙药,被王母娘娘镇为两座山峰。天台山就因此有了“桃源洞”、“双女峰”的两大美景。

【历史典故】

秦皇大梦寻不老

秦始皇受王乔成仙的启发,便令方士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最终找到了天台乌药,但是并没有献给秦始皇,而是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带着天台乌药等药材、谷物、农作技术落脚日本终其所老。史料记载:秦代乌药即已移植日本纪伊半岛,并在熊野徐福墓旁栽种,和歌山等县有产。至今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仍保留着徐福墓徐福公园,游人在当地可买到用天台乌药制作的“长生不老”饮料和茶品。

 鉴真东渡封神农

《天台县卫生志》、《鉴上人秘方》存藏等记载,唐朝高僧鉴真(公元688—763)东渡日本,受到日本朝野的尊敬,成为日本律宗之祖,他一边弘扬佛法,一边为民行善。时日本光明皇太后得经年不愈之病,遍寻天下名医奇药,发榜求神医。鉴真用天台乌药煮汤配之,皇太后服后很快病愈。由此鉴真被尊为日本的神农天台乌药之“长生不老药”美名广为传播。

皇家青睐台乌药

《康熙天台县志》记载:“元,药味乌药二十斤;明,岁进药味乌药三十斛,岁办药材乌药三百斤”。自元始,天台乌药已被列为岁贡、岁进之物。

台乌祭献祀神农

乾隆年间,天台县城西门外建有药皇庙,庙内两侧绘制了历代十大名医,还绘有刘、阮采药遇仙图和寒山、拾得和合图。每逢药王大帝(神农)生日庙会,将天台乌药供在祭坛首位,演《采药(乌药)遇仙记》。

   “长生不老药”,认祖故里归

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出访日本,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市长濑古洁将三盆天台乌药苗交给邓副总理带回中国,以表达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2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日本朋友请邓副总理把“长生不老”药苗带回国》的新闻,天台乌药作为国礼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情。濑古洁还幽默地说:“徐福的愿望能在时隔两千多年的今天得以实现,我感到非常高兴”。

 

文化积淀:

药材“贵在道地”,经过千百年历代医药学家的实践,“天台乌药”得到了一致的公认。

北宋时,曾任杭州、婺州太守的苏颂,曾组织过一次大规模的全国中草药普查。而后,在他编撰的《本草图经》中记载:乌药“今天台、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为胜”、“天台出者,香白可爱”,第一次将“天台乌药”推到上品的地位。

宋代医学家唐慎微编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被称为“宋之前本草集大成之作”。这部药典中就记载着:乌药“木似茶橝,高五七尺。叶微圆而尖,作三丫,面青背白,有纹。四五月开细花,黄白色,六月结实。根有极粗大者,又似乌樟根。然根有二种:岭南者黑褐色而坚硬,天台者白而虚软,并以八月采,质佳”,进一步论证了“天台乌药”的出类拔萃。

明代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记载:乌药“吴、楚山中极多,人以为薪,根叶皆有香气。根亦不甚大,才如芍药尔。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核壳极薄,其仁亦香而苦”。并言其“以出天台者为胜。有补中顺气、开郁止痛、温肾散寒的功效,能上理脾胃元气,下通少阴肾经”,有独特的功用。

明代传灯大师编撰的《天台山方外志》“异产考”中载云:“昔刘阮因采药误入桃源,则台山产药其来旧矣。然所产药品实不止此,今取其及耳目者列之,亦居山者养生之一助也。”乌药名列其中,为天台12种道地药材之首。

在民国初年编撰的《中国医学大辞典》中记载:“乌药,香木类,常绿灌木,产苏浙等省,以出天台山者最佳。天台乌药根叶具香,浓郁似樟,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能散寒、止痛、补中、顺气、开郁,增进肠胃蠕动,兴奋大脑皮质,加速血液循环。主治气逆、胸腹胀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及寒疝、小便频数等症。”

上世纪70年代,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药大辞典》也记载:“乌药,又产浙江、湖南、安徽、广东、广西,此外湖北、江西、陕西、四川、云南、福建等地亦产,以浙江天台所产品质最佳,故称‘天台乌药’或‘台乌药’。”

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在其《医学发明》一书中记载了“天台乌药散”一方,配方为天台乌药、木香、茴香(炒)、青皮(去皮)、良姜(炒各半两)……,天台乌药为君药,有行气疏肝,散寒止痛等功效。

天台乌药在民间称之为“仙草”、“仙药”,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清朝后期,天台有同寿堂、弘济堂、永和堂等大小药铺50多家,均以道地药材天台乌药挂牌经营,前店后坊,加工天台乌药,面向全国各地批发转销,开始逐步形成了一大产业。据《台州地区志》记载:“80年代后,天台乌药、仙居白术、温岭荆芥出口东南亚”。

“台乌”品牌创立于清咸丰年间,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浙江红石梁集团有限公司对天台乌药进行了深度开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制成了台乌牌乌药精系列保健食品,使天台乌药产业得到了创新发展。

2012年,武警部队原政委张秀夫、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原主任袁木等数十位部省级领导慕天台乌药之名来到天台,通过对天台乌药和天台乌药养生文化的深入了解,部长们难掩心中的情怀,当即为天台乌药留下了宝贵的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