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花椒

暂缺

(一)土壤地貌情况 夏县花椒产区地势多为山区丘陵,土层深厚,土体疏松,保水保肥性强且透气性良好,区域温度较高。土质多为沙壤土和中壤土,土壤以褐土性质为主,PH值在7.0~7.5之间。产区内地势开阔、背风向阳处皆有栽植。当地牛、羊养殖户比较多,农户历来有收集牛羊粪便腐熟后撒施田地的耕作习惯,使得本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非常高,微量元素全面而丰富,使栽植花椒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水文情况 夏县花椒产区河流众多,总长109公里,总流量0.8亿方。地表水资源极为丰富,可利用地表水约为4931.7万立方米,可开采地下水量为10300.5万立方米,水质清洁,符合绿色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配套深井,抽送至山顶蓄水池,依据生产需要进行灌溉。 (三)气候情况 夏县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8℃,春季平均气温12.9℃,秋季平均气温13.3℃,无霜期平均205天,年降雨量500~600毫米,年日照时长为2293小时,≥10℃的有效积温为4223.9℃。空气质量极为优良,一级以上天气在280天以上。这种独特而优良的气候条件,使该区域生产的花椒生长周期较普通地区更长,更利于油脂的积累,非常适宜优质花椒的生产。

(一)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 选择海拔在650米以上、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厚度在80cm以上、土体疏松、保水保肥性强且透气性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宜在5℃~45℃之间的向阳坡和半阳坡及地埂上栽培,栽植花椒时要将坡地砌成梯田,成外高里低之势。山坡上实行等高线带状整地,带宽1米,带间距2米,每隔5米修一条截水堰,以防冲刷。田面宽度根据坡势要求而定,长度不限。坡度较陡(20o以上)的山坡,修筑成宽1.5m的阶状梯田,栽植一行椒树;较平缓(15o左右)可修筑成4m~5m宽的田面,栽植两行椒树。梯田外沿高度一般为0.6m~1.3m,田面外高内地,反坡3o~5o。 (二)栽植品种与特定要求 栽植品种为大红袍,该品种具有粒大、肉厚、油包多、穗紧、丰产性强的特征。夏县花椒以具有“三证”(苗木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植物检疫证)的大红袍花椒实生苗为主,其苗高70cm以上、地径0.8cm以上,根系长20cm以上。 (三)生产过程管理 1、栽种要求 栽植密度根据地形、土地肥瘦、品种和管理技术措施来定,花椒林一般采取1.5×2.5米的株行距,宽行条栽适宜机械耕作管理。当地春季干旱少雨,栽植时间一般在8~10月秋冬季定植。栽植方法:挖长、宽、深各50~60cm的定植穴,栽植深度以根茎与地表平或略低于地表为宜。土壤回填时,底部填入15~25cm厚的秸秆类有机物加少量尿素,中部填入混和堆肥或农家肥3~5公斤的表土,上部填埋底层土,分层踏实。栽后浇透水后覆面土,栽植后如天气久旱不雨要及时灌水,并适时锄松表土,或采用地膜或秸秆覆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 2、肥水管理 施肥 按照绿色食品花椒的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应符合NY/T 394-2013标准。氮肥使用量在当季作物总需量的基础上减半使用。秋季摘椒后施入基肥。基肥以花椒树大小和产量高低而定。一般6~7年树龄,单株结椒1~2公斤的可施堆肥5~10公斤,并施入三元复合肥500克。施肥时可刨开树干周围15~25厘米的表土,施肥后及时覆土。行间种绿肥,在行间种油菜、苜蓿等植物,保持田间温湿度,增加土壤有机质。 灌水 花椒树是抗旱情较强的植物,一般生育期浇一水即可,多在基肥施用后的10月给椒树浇一次过冬水,采取单株浇水方法,浇水后及时用秸秆或碎面土覆盖保墒。花椒株距间挖有集水沟,收集雨水。 3、整形修剪 从落叶后到下年发芽前都可以进行修剪。对于生长过旺的,还可采取夏季修剪,控制树势。修剪分为短剪和疏剪两种,短剪有利于促长新梢,恢复树势;疏剪有利于促进开花结实,提高产量。根据花椒树生长阶段进行。对徒长枝条进行摘心或短剪,对冠内外密生纤细枝及时进行疏除,以利通风透光减少养分消耗。 (四)病虫害防治 遵循绿色食品花椒的病虫害防治原则,加强花椒园病虫测报工作,从整个椒园生态系统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孳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进生物多样性,减少各类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 农业防治 清除园内落叶杂草,剪除、捡拾病虫枝果,予以深埋或焚烧;用石灰粉加水搅成糊状,刷在树干上既可防冻又可杀死部分病虫害;合理浇水施肥促进椒树健壮生长,提高花椒抗病虫害能力。 物理防治 利用蚜虫等害虫的趋性,色板诱杀。 化学防治 采用以上措施仍无法有效防治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下,选用化学防治。由于花椒种植在山区,特殊地理环境,花椒病虫害很少发生,仅有个别年份发生蚜虫危害,当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可用苦参碱进行防治,每亩用2.5%苦参碱乳油20毫升,加水15公斤水,均匀喷雾。 (五)产品采收、加工及储运处理规定 花椒的采收 一般以花椒果皮呈现紫红色或淡红色,果皮缝合线突起,有部分果皮开裂,种子呈黑色光亮,散发浓郁的麻香味时,即为最佳采收期。雨量过多的年份,花椒会提前开裂落仁,应及时采收。果实成熟后果皮容易崩裂的品种,应在花椒成熟后的1周内采收完毕;果实成熟后果实不开裂的品种如大红袍,采收时间可以适当推迟一些。采收时用竹筐、藤条筐作为采摘工具;不能使用任何盛过化学有毒物质的包装物;采集产品的存放,应在无污染安全的场所进行。 花椒的采收要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避开阴雨天,以免晾晒难和影响色泽风味,导致品质下降。采收顺序应首先采摘向阳低海拔园区的花椒,最后采摘背阴高海拔园区的花椒。对于一株树来说,要先采外围后采里面的,先下后上,不要漏采。 加工及储运 采取筛选→去杂→去籽→精选→包装的加工工艺流程,经抽检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库或上市销售。 人工收获,应做到单收、单拉运,产品在有标识固定的仓库中贮存。每批产品都要在收购后及时填好库存运输清单,贴好标签,打印批次号或二维码,按规定运送入专库保存,只有合格的产品才能收购;产品运输时,提前做好车辆清洁工作,以免污染。 (六)生产记录要求 建立夏县花椒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档案,详细记载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使用时期用量和次数、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各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产品特征:
(一)产品品质特色 外观特征:果实为紫红色或鲜红色,单个分果瓣径5-6毫米,果型颗粒较大、油点分布均匀、油腺密而突出,色泽艳丽,辛香浓郁且辛麻感持久、无异味。 内在品质:挥发性油含量在2.58~3.19mL/100g之间,不挥发性乙醚提取物在10.58~10.99%之间,水分在6.01~6.77mL/100g,总灰分≤5.0%,杂质在0.0~0.1g/kg之间。 (二)质量安全要求 产品质量和卫生指标执行GB/T 30391《花椒》标准。

包装规定:
在“夏县花椒”地理标志地域范围内的花椒生产,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夏县花椒”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证书持有人:
夏县花椒协会

地域保护范围:
夏县花椒产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境内,夏县东有中条山,西有稷王山,鸣条岗横卧其中,地形概貌为“七山二川一丘陵”。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及夏县花椒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划定夏县花椒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埝掌镇、南大里乡、瑶峰镇、庙前镇共四个乡镇所属的36个村,具体包括:埝掌镇北坡、枣庙村、上冯、八峪、探马沟、孟家、三坡底村;南大里乡东王家、于家、马沟、苋坪村;瑶峰镇石泉沟、李家坪、韩家后、张家坪、尚家坪、窑头、神头岭、涧底河、裴裴岭、井曹、后坡村;庙前镇南吴、史家、上埝底、文家庄、陈庄、庙凹、龙卧、桑村、虎庙、井沟、西村、南岭、梨树坪、下庄村,共计4个乡镇36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1°8′55″—111°25′41″,北纬35°0′18″—35°16′46″之间,平均海拔690--982米,总生产面积2670公顷,年总产量36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