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贝苗族服饰(榕江县)

摆贝苗族服饰是榕江县苗族民族服饰中极具代表性的苗族服饰之一。它以独特的手法、细腻的制作工序、单调中又穿插、揉和各种花纹图案等特点。榕江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跨珠江、长江流域上游地带,人口约33万,居住着苗、侗、水、瑶等十多个民族。各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摆贝村一带的苗族服饰文化更具代表性。摆贝村,位于县城西端41.5公里处,距乡政府西北面2.5公里。座落在风景秀丽、森林茂密的一个山坡上,全村10个村民小组,300余户、1600余人。

摆贝苗族服饰起源于何时,据当地古歌传颂:“百鸟衣制作产生于明朝末年,是当时榕江的一个旺族(陆氏)为了纪念被洪水冲走的儿子,召集全榕江制作服饰技术最精湛的师傅共同研究创造出来的。”后来,人们模仿其花样图案,逐渐发展演变而来。

摆贝苗族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便装的制作工序与侗、布依等民族的服饰制作基本相同。摆贝百鸟衣主要是由上衣、围腰、摆裙三部分组成。制作工序有以下几个流程。首先,把土布和水牛皮共同放进水里混煮6个小时,把它捞上来,晾干,放进蓝靛水中混搅,提上来再晾干,再放进蓝靛水中浸泡,如此反复几道,直到看见土布颜色开始变蓝。其次,把上述制好的土布放进豆浆水中混合搅拌,晾干,用滚筒把布折叠起来,放在锤布碓中舂。再把土布放在甑子上蒸2个小时,再拿上来,晒干。然后放进蓝靛水中浸泡,反反复复如此,直到土布变成黑色。再次,把染成黑色的土布放在平板上,用沙布包生猪血在平板上来回揉搓,直至土布的颜色由黑色慢慢变成紫红色为止。将其晒干,用锤子敲打,把布完全锤软,再放在甑子上蒸2个小时,然后再晾干。将上述制好的土布,用剪刀按服饰的模样分段剪开,然后用针、线将它们与其它已织好图案的花布缝合拼揍,制成尺寸不同的男、女式样服饰。关于服饰图案的制作,制作者用一层构皮纸(一种用构树制成的纸)做底布,外镶相等尺寸的绿色绸缎,再镶上用构皮纸剪成的各种花纹图案,然后用针和各种不同颜色的线沿着图案刺绣,从而完成了整件衣服的部分花纹图案。另外,有的花布图案是在织布时直接用不同颜色的线以一定的图案模式织成的,织这类有图案的花布过程十分精细,最为费功费时,往往一尺如此的布要花上半个月的时间。而头饰的装扮有银饰和头帕之分,银饰式样较多,没有固定的样式。头帕多为织布制作而成,图案以山川河流为主。服饰上的图案以花、鸟、虫、鱼、链子、山川河流等为主,另外,还融合了汉族的图案,如背部的龙、蛇(蛇身凤头)凤等,衣袖以花样居多,代表着这支民族对鸟的图腾崇拜。围腰通过绣、织、蜡染等方式制作而成,图案以花样居多,有已婚和未婚之分。裙子:有百褶裙和柳叶条形两种样式,百褶裙为染好的猪肝色布料制成,扇面形,没有图案花纹。柳叶条形均为绣花图案,是用构皮纸和绿色丝绸制作而成,图案为蜘蛛、螃蟹、蚂蛭、蛇、凤凰和花鸟等。裙摆:是当地的猎户在平日的捕猎中收集各种鸟的白色羽毛,用针、线从毛杆中穿过,织成类似于羽毛球状的花,分别固定在裙子的下端制作而成。绑腿:由绑套和绑带两部分组成,绑带多为一尺,图案以花、树和山川河流为主,反映着苗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被迫两地分离,隔河相望的场景。

摆贝苗族服饰是对襟开的土布衣裳,都是以鸟类为主图案,同时还有虫、鱼、花、山川河流等。制作中蜡染、绣、织等方法,以及滚、轧、揉、舂、锤等工序,细腻而具有创意,是该民族人民自制服饰的土方法,具有一定的民族地域性。同时,服饰制作中原材料的搭配,颜料调和以及滚、轧、揉、舂、锤等工序,把握相当精确。摆贝苗族服饰具有很高的审美和科研价值。

近年以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电视等娱乐媒介深入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改变,现代服饰艺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钟爱,忽略了对传统民族工艺的继承和发扬,使得服饰制作人才相当匮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精湛的制作技术和精美的服饰艺术逐渐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