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京“三月三”

报京侗族“三月三”又称侗族“播种节”、“讨葱节”,是贵州省北部侗族的一个民俗节庆活动。报京侗族乡位于镇远县城东南部,距县城39公里。南与剑河温泉接壤,东邻三穗县,南接剑河县。报京大寨坐北朝南,四周青山环抱,侗族杆栏式木结构房屋依顺山势鳞次栉比,400多户人家依山而居,自然组合,疏密相间,错落地分散于两山之间。报京大寨分为上、中、下三寨,寨中有群众聚会的芦笙场,下寨有侗族青年“讨葱蒜”互赠爱情信物的清水塘、“捞鱼虾”的水田等活动场所。

相传在很久以前,报京侗族大寨的祖公,因年高体弱,病重卧床,他深知自己不久将“归西升天”。就令儿子重孙到床前,告之生活之路:“农田庄稼讲节气,晚无收来早不生;侗族莫听外人哄,桐子开花就下种。”儿子重孙们记住了老祖公的话,每年三月三,一见桐子花就开始做农活。寨上有一个小伙子,整天好吃懒做贪玩,只会吹芦笙。一天晚上,他悄悄把寨子内外的桐子树都剥了皮。冬天过去,春天到来,阳雀叫了,金银花也开了,可是桐子树一直没有开花,人们误认为季节未到,还放心落意地听那些年轻罗汉(男青年)们吹芦笙。一天夜里,雷公大怒,山洪暴发,人们看到顺洪水漂下来的一堆堆秧苗,方知误了栽秧季节。恰逢这时,报京寨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男的叫桥生,女的叫良英。良英的父母嫌桥生家穷,不愿把良英嫁给桥生,硬把良英许配给一个富家子弟。良英极力反对这门亲事,背地里继续和桥生相亲相爱。三月初三这一天,良英到田里捞了鱼虾,到园里扯了葱蒜,约桥生到寨边金矿洞旁的莫嗄树下相会。两人脱下草鞋挂在树上,表白忠于爱情生死在一起的决心,并到坡上煮食了葱蒜鱼虾,以誓永不分离,后来却遭到寨头及族人的毒打,双双跳崖殉情。后人为怀念桥生、良英,反对包办婚姻,每年三月三,一对对青年男女来到金矿洞边谈情说爱,瞻仰桥生、良英留在莫嗄树上的鞋印,相誓要学桥生、良英一样,永远相爱……。此后,寨主议定每年三月初三这天作为播种节。一则以示缅怀被包办婚姻残害的青年,开创自由恋爱的先河;二则告诫人们进入农业生产季节,不得再玩耍,直至立冬,方能启封芦笙。

报京侗族“三月三”前后历时三天,分捞鱼虾、讨笆篓、洗葱蒜、讨篮子和踩芦笙几个阶段进行。

三月初一、二,姑娘们相伴成群到田边、沟边、溪边捞鱼虾,捞到的鱼虾就在野地里煮吃,边吃边唱歌,男青年们也结伴来到姑娘们野餐的地方,向姑娘们唱歌和讨装鱼虾的笆篓,姑娘们则会高兴地邀请男青年们共进野餐,并将装着鱼虾的笆篓送给他们。

初三,整个寨子沉浸在喜庆的节日里。清晨,姑娘们提着细篾篮到自家菜园里扯回连蔸的葱蒜。母亲和嫂子们在家烧水给姑娘梳洗,做早饭。家中哥或弟则准备芦笙、铁炮、糯米、烧酒等。

午时三刻,寨中的芦笙堂响起三声铁炮,寨外的客人们陆续进入寨子,寨前有老人们组成的迎接队伍,两边还有芦笙队奏乐,每一个客人进入寨子都要喝一口老人手中的牛角杯米酒,叫喝“拦路酒”。姑娘们穿着盛装,头上戴着银花,胸前有银项链,手上有银手镯,配上绣围腰、绣花鞋,手提竹篮到池塘边,将竹篮中的葱蒜洗得干干净净的,等待自己的情郎来讨篮子。

芦笙堂铁炮响三声,“讨篮子”正式开始。树林下、草丛中、山洞里,三三两两跑出一些小伙子向手提葱蒜篮的姑娘们走去,小伙子们显得高兴和害羞。小伙子向姑娘要篮子,姑娘不肯给,会招来四周观众起哄,姑娘们的葱蒜篮子只送给那些情投意合之人,在节日前早已达成了默契。在报京人心目中,葱是种一棵发一蔸,蒜是种一瓣发成若干瓣,象征发人发家发财发贵的美好愿望。

同时,芦笙堂中央放着一个大酒坛。以酒坛为中心点,人们手牵着手围成几道圈。里圈是吹芦笙的男青年;第二圈是穿长袍马褂的老人;第三圈是年轻姑娘和少妇;最外面一圈是年纪大一些的妇女。围成圈的人们就跟芦笙的优美旋律和缓慢奏踩着鼓点翩翩起舞,鼓点声、银饰声、笑声响彻云霄。

晚上,报京寨的姑娘和小伙子隔着木板壁墙唱情歌,情真意切。按报京寨的习俗,只有“三月三”的三天才能在屋里唱情歌,其它日子只准在坡上唱,不准在寨子里唱。

讨篮定情、隔墙情歌和独特的北侗服饰和语言展现了典型的侗族文化空间,是黔东南北部侗族乃至中国侗族中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是侗族婚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结合。除保留了中国侗族传统习俗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活动方式,同时保留了众多的民间艺术和技艺,无论从居住生态环境、民俗、婚俗、口头文学、工艺、歌舞、乐器等方面都具有可保护、研究的价值。

此活动原仅为报京大寨侗族和有亲戚关系的周边侗寨群众参与,现也吸引了苗族参与其中,出现苗侗同乐场面。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进入,科技的应用,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原生态环境已发生一定改变,新一代传承人锐减。同时,受外部文化影响,本土传统文化逐渐暗淡,每年的“三月三”失去了昔日美丽的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