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戏

册亨县布依戏主要流传于巧马镇、丫他镇、秧坝镇、弼佑乡、八渡镇、百口乡、坝赖镇、者楼镇等地。册亨地处云贵高原偏东南的边缘斜坡地带,县境呈西北高,东南低,处在南北盘江汇入红水河的顶尖夹角地带,是典型的亚热带风光,气候温热,山水俊美,景色秀丽,人杰地灵,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

嘉庆年间(公元1797年),王姓土司族子王金龙等,一面兴办私塾教育族中子弟,一面与族人就祭祀跳神中的唱段补充改编,加上情节和人物,在节日和酒宴中作消遣跳唱。自此,巴结布依戏始具雏形,并从祭祀活动中分离出来,同时也成为王姓家族的族中戏,在王氏的后辈中代代相传。清光绪初期(公元1875年),布依戏已开始具备舞台演出形式。光绪29年(公元1903年)在族人王寿山等倡仪下,多人出资,首次制作了一批服装,在巴结老场坝搭台演唱,并在南盘江两岸流动演出,从此布依戏开始被广大布依族群众接受并喜爱。

布依戏剧目有传统剧目、移植剧目、现代剧目三类。

传统剧目包括源于“老摩”的经咒、古歌、傩仪故事,“戈比戈问”(即说说唱唱),民间传说故事,民族神话故事等所编演的剧目。这类剧目对话唱词均用布依语,民族特色最浓郁。代表剧目有《罗细杏》、《人财两空》、《看山穿》、《穷姑爷》等。

移植剧目,来源于汉民族历史故事、唱本以及其他剧种的移植剧目。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已日趋民族化,不论其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性格特点,无不与布依族习俗和居住的地域环境所构成的心理素质有关,因而形成了移植剧目的民族特色。这类剧目对话,道白杂用布依语和汉语,唱词仍用布依语,多年来已形成固定格局。代表剧目有:《祝英台》、《秦香莲》、《武显王闹花灯》、《狸猫换太子》等。

现代剧目是新中国成立后,反映社会主义时期现实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以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而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这类剧目,唱词、道白均用布依语。代表剧目有:《光荣应征》、《好媳妇》、《乡亲笑了》、《只生一个好》、《计划生育是国策》、《赶会》等。现代剧目在民族地区对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传播科学、开拓人们的视野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布依戏的主要行当分为生、旦、净、丑,“生”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有小旦、正旦、武旦,“净”主要是大王和将帅,“丑”为小丑、差人。在戏中,各类行当的台步基本是“八字步”,细分为大八字、小八字和中八字三种。文戏中无论生、旦,都以右手持扇以助表演,旦角左手握着一张手帕。摇扇的技法有搧扇、大花扇、小花扇、收扇、放扇、立扇、夹扇等20余套,旦角还有缠帕、翻帕、卷花帕等帕子功。武戏使用刀、枪、剑、戟,徒手则有大横拳、小横拳、八卦拳等,有时器械与拳术兼用。挥刀、挥棍很有特色,多采用虎爪、猫爪前抓型武打动作。

布依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造型夸张、色彩鲜明的艺术特点。

布依戏利用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故事、寓言、古歌等编成的传统或现代戏或通过大量的移植剧目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按照布依族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文化取向,通过人物演出搬上舞台再现故事情节让人们从中分辨出“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达到除恶扬善的目的。布依戏形成至今没有专业表演机构、均系群众业余组织、于岁末新正和重大民族节日开展活动。戏班组织一般32—36人组成,取其双数,意在“双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发生变化,布依戏的生存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且布依戏一直是乡村业余农民戏队唱主角,没有经济来源,没有专门培训,其发展速度缓慢。随着老戏师的先后逝世,年轻人又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加之历史的原因,从而导致布依戏传承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存世的艺人越来越少,所以布依戏面临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