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亨布依戏

布依戏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布依戏,过去称“土戏”、“欢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册亨县布依戏主要流传于巧马镇、丫他镇、秧坝镇、弼佑乡、八渡镇、百口乡、双江镇、者楼镇等地。

册亨布依戏是用布依语演唱的戏曲,并在布依八音、八音座唱(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据板万戏班手抄历史资料《欢戏历源》佐证,布依戏至少在1741年(清乾隆六年)时就已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

1984年,布依戏传统剧目《罗细杏》赴云南昆明参加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观摩录相演出”,获“优秀剧目”奖,授予“孔雀杯”奖杯。至此,布依戏正式被国家认定为民族戏曲。

长期以来,布依戏的传承依存于布依民族的宗教和生活习俗,将宗教民俗活动融入其中,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传统演出活动程序。册亨布依戏的演出传统程序一般包括“开箱”、“敬老郎”(即祭祀请袓师)、“点符浪”(即念咒语、施法术)、“降三星”、“打加官”、“主戏”、“升三星”、“扫台”、“封箱”等。除“主戏”外,其余为演出习俗程序。布依戏演出能将戏剧演出与布依族人民对消灾祈褔的习俗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布依戏能够长期以来深受布依族人民所喜爱的重要原因。

布依戏剧目有传统剧目、移植剧目、现代剧目三类。传统剧目源于布依族民间传说故事和史实事件及《布依摩经》中的古歌等。这类剧目对话唱词均用布依语,民族特色最为浓郁。代表剧目有《罗细杏》、《三聘村姑》、《转路洞》、《穷姑爷》、《金猫宝瓢》等。移植剧目,来源于汉民族古代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唱本以及其他剧种。布依人民喜欢这些故事,并用布依“土戏”去再现它们,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己日趋民族化。这类剧目对话,道白时布依语和汉语兼用,唱词仍用布依语,多年来己形成固定格局。代表剧日有《薛丁山征西》、《王玉莲》、《玉堂春》、《武显王闹花灯》、《陈世美不认前妻》等。现代剧目是新中国成立后,反映社会主义时期现实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以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而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这类剧目的唱词、道白均用布依语。代表剧目有《李卜长打铁》、《好媳妇》、《婚姻与科技》、《浪哨》、《县府六号文件》、《赶会》等。现代剧目在民族地区对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传播科学、开拓人们的视野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布依戏音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吸收融汇了布依族民间文学、宗教信仰、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民族音乐和说唱艺术等诸多元素,逐渐形成了布依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音乐表现形式。

布依戏的表演行当大致分为生、旦两大类别,旦行有小旦、正旦、老旦、武旦、彩旦,生行有小生、文生、武生、老生、大王(净)、差官、小丑。布依戏素有“文摇扇,武挥刀”之艺谚,角色行当身段皆有程式。“小旦柳眉手握扇,紧腿慢步身柔软;小生剑眉迈方步,风度翩翩要自然;老生出台慢悠悠,阔额方脸把须冉;丑角活跃走猴步,白鼻尖咀如鼠窜。”这一段民间流传的口诀,就是对布依戏各个行当表演身段的概括。

布依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具有形式多祥、题材广泛、造型夸张、色彩鲜明的艺术特点。布依戏利用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故事、寓言、古歌等编成的传统或现代戏,通过大量的移植剧目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按照布依族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文化取向,通过人物演出搬上舞台再现故事情节让人们从中分辨出“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达到除恶扬善的目的。

布依戏形成至今,其表演活动均系群众业余组织,多于每年新春、重要的民族节日以及婚嫁、贺寿、乔迁新居等喜庆佳期举行(也有个别戏班的表演活动用于丧事)。戏班组织一般32~36人组成,取其双数,意在“双喜”。册亨县布依戏队伍历来主要有乃言戏班、八达戏班、央侯戏班、者弄戏班、团丰戏班、者术戏班、秧佑戏班、洒宜戏班、板万戏班、洛省戏班、洛艾戏班、者告戏班、路雄戏班、坝或戏班、沙艾戏班、马永戏班、荣丁戏班、崩杠戏班、板坝保和班、弼佑太等,2012年6月新建立纳阳戏班。现在,能正常开展活动的戏班有乃言、弼佑、板万、者术、路雄、秧佑太和班、板坝保和班、纳阳戏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