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无锡道教音乐)

  • 项目编号:
    Ⅱ-139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相关地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道教音乐又称“道场音乐”,是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它与道教一样,都是发端于古代巫觋的祭祀歌舞。道教音乐由器乐和声乐两部分组成,器乐采用钟、磬、鼓、木鱼、云锣等乐器主奏,配以吹管、弹拨、拉弦等乐器;声乐以唱诵为主,由高功法师宣戒诵咒、赞神、吟表的独唱和都讲道士的表白及道众的齐唱组成。
  流传于江苏无锡地区的道教音乐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它承袭中国道教经典音乐传统,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苏南地方戏曲尤其是昆曲等的艺术因素,逐渐形成了返璞归真、超凡脱俗的鲜明艺术风格。
  无锡道教音乐可分为腔口、梵音、锣鼓三种类型,其中腔口属声乐艺术,有赞颂、步虚、咒、道曲、朗念等表现形式;梵音亦称“十番鼓”,属器乐艺术,是用单皮鼓、曲笛、笙、胡琴、琵琶、曲弦等丝竹乐器演奏的一个独立乐种,其中以单皮鼓的运用最具特色;锣鼓亦称“十番锣鼓”,与梵音同属器乐艺术,也是独立乐种,在乐器配置、套路组合、演奏风格及斋事用法等方面都别具特色。
  清末民初,无锡道教乐坛人才济济,高手辈出,一时涌现出“五个档”、“八兄弟”、“十不拆”等乐队组合,产生了琴家阚献之、南鼓王朱勤甫、道教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等无锡道教音乐的杰出代表。《二泉映月》、《十八拍》、《下西风》等作品就诞生在这片沃土之中,是无锡道教音乐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巨大贡献。无锡道教音乐的代表作品有《救苦赞》、《桂枝香》、《十八六四二》等。
  无锡道教音乐以其悠久的历史、浓郁的地方特色、宏大的规模和精到的套路享誉海内,在中国道教音乐乃至民族民间音乐领域独树一帜,具有宗教学、民俗学、音乐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20世纪60年代,无锡道教活动基本停止,直接影响到道教音乐的发展传承。后在杨荫浏等先生推荐下,无锡道教音乐逐渐为人所知,开始传遍大江南北。目前,无锡当地一些技艺高超的道教乐人已经谢世,许多技艺几近失传,迫切需要投入力量,积极展开抢救保护工作。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

保护单位:
无锡市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