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鼓锣(扩展)

  • 项目编号:
    LYG-03-V-0004
  • 类别:
    曲艺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工鼓锣(扩展),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
    工鼓锣又叫淮海锣鼓,是徐淮盐连地区历史悠久的曲种。其声腔是在当地方言语基础上转化而来,带有似唱非唱、说唱相间的特点。形成于晚明,自清代中叶盛行,清代中叶传入灌南,当地人又把工鼓锣称为“说书”或“唱书”。每逢农闲,七里三乡,聘请说书名角来说书或唱书,就这样,工鼓锣在一个个乡村的空地上流传开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淮阴成立曲艺协会,工鼓锣因流传在淮海地区,所以又叫淮海锣鼓。  工鼓锣基本特本:唱、白、拜、座、拿。一唱:唱腔单调,宏亮,易懂,易表明故事情节。二白:白是淮海戏锣鼓重要部分,主要以白话叙述故事情节。三拜:淮海锣鼓艺人不管到任何一个地方,必须先礼貌拜访当地同行、老书友、老签手,怕惹麻烦。四座:到一个场地座地演唱,如遇同行很多,必须推荐一个德高艺高的人或前辈唱,但唱的人必须供饭或平分书入。五拿:拿签子就是说唱到重要关口,请签手拿签(收费),一般一场书拿三至五签。工鼓锣唱腔比较简单,易学易懂,说唱于唱,唱法一般分二种,一种是“浮调”,一种是“老工调”。“浮调”不带腔音,多用于针线匾悲叹内容,“老工调”多用于刀马和叫头,此外还有“悲调”、“喜调”、“扬子声”、“滚板”、“数板”等。  工鼓锣艺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并在发挥本曲种“快马轻骑”的特点外,还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学习兄弟曲种的演唱特点,提高表演艺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现代文化生活的强烈冲击,工鼓锣听众日渐减少,艺人队伍锐减,已呈现濒危趋势。现全县还有老工鼓锣艺人几十人,多为五十岁以上的,有个别艺人还在演唱并带徒弟传承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

保护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