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十八响

莲花十八响俗称“肉莲花”,主要流传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和平镇、中界乡、黑水乡等土家族村寨。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武陵山区,位于贵州省东北角,乌江下游,县境地貌由高山、峡谷纵横交错的丘陵组成,呈现出四境皆山、山重水复、羊肠鸟道的特点,以险、奇、秀著称。乌江贯穿全境,气势磅礴,险滩密布,素有“乌江百里画廊”之美誉。

据沙子镇莲花十八响传人侯年元、田仁兴等人口述,莲花十八响舞蹈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由沙子镇背子坨村民间艺人杨通朝所创,其舞蹈风格特征与古代巴人的军事乐舞一脉相承。

莲花十八响分“大板”和“小板”两种形式。“大板”,即手掌拍打四肢、下腹、发出响亮的声音。其中,五指伸直,用力拍掌,拍打左、右胸、两肩关节、两上臂、两下臂,叫“上九响”,用力拍打左右腹,两大腿、两小腿、两脚背、加拍掌,称为“下九响”,上下合称“莲花十八响”。“小板”即拇指与中指相拧、发出清脆的声音。舞蹈者短裤赤膊。舞蹈时一部份人跳“大板”,一部份人跳“小板”。也可将“大板”、“小板”综合一起跳,“大板”动作粗犷刚健,出手有力,拍打有声,气势夺人。“小板”动作舒缓,潇洒并吸收了花灯的部分身段,其动作为:拇指与中指相拧、下身不动,左右肩上下耸动。上身不动,胯部左右甩动,基本步伐为两步半。“大小板”刚柔相济、互相衬托,给人以振奋,欢快的感觉。

莲花十八响是一种不计人数多少,不受任何场地限制,在田里、土里、田坎上、庭院、围场都能进行表演的自娱性舞蹈。表演时,表演者不管春夏秋冬,均打着赤膊,叉开五指,用力拍打身上的每块肌肉和关节,集体舞气势雄壮,吼声震天,动作激烈威猛,有排山倒海之势,如行军打仗的练兵场景。单独表演则刚柔相济,噼叭有声,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作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所独有的舞蹈艺术形式,莲花十八响不仅对研究土家族地区的山地文化、农耕文化及其各民族民间文化的关系与传承,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而且该舞是一种针对肌肉、关节、穴位的拍打舞蹈,健身与保健功效显著。

莲花十八响由杨通朝所创,传至侯年元、田仁兴,由于种种原因,未将其推广,1983年县文化馆王纯孙、谭培元、杨胜华等同志对其进行调查时,对其进行了文字、舞谱等资料记述。目前,流存于世的莲花十八响系县文化馆加工后传予县文工队员,并经队员广泛传播才得以重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