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板凳舞

苗族板凳舞流传于安龙县洒雨镇科香黑苗寨子,由于联姻的关系,现流传地已扩展至本县洒雨、戈塘、龙山、海子等乡镇和兴仁县鲤鱼坝一带的黑苗寨子,但流传的板凳舞在演出场合、形式和功能等上已经发生变化。科香苗寨位于洒雨镇东南面,与本县戈塘镇科发村相接壤,住着杨、潘、龙、丁四姓,约380人。寨子海拔1434米,山高路陡,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山上的寨子,运载货物仍靠人担马驮,寨中房屋至今大多仍是传统木栅栏土墙结构的茅草房和瓦房。

科香黑苗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从黔东南黄平、台江一带迁徙到安龙,至今已有200多年,但在服饰、居住房屋、生活习俗等上,一直保持着迁徙来时(明清时期)的风貌。关于板凳舞的起源,科香苗寨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苗寨中所有的青壮年都外出打仗去了,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小孩。由于身居高山,森林密布,猛兽极多,妇女们为了壮胆,常聚在一起,敲击板凳驱赶野兽。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在办“满月酒”时跳板凳舞的习俗。跳板凳舞时,以4折子音乐伴奏,强拍一脚落地,弱拍另一脚抬起朝前踢出,双脚互换,边跳边转圆圈。双手提小板凳脚用板凳面强拍互击、弯腰、转身等,变换手形击出花样。高兴时用臀部互撞,相互踩脚以取乐。

表演程式为:①喝跨门酒,即在“满月酒”第二天,外婆家人要回家,主人家用碗端酒在大门口拦着,双方对唱敬酒歌,外婆家人倒酒在门坎上敬门神。喝敬酒,才能跨出门坎到院坝。②唱飞歌开场,外婆给小外孙穿新衣服,唱歌祝福小孩长大成才。外婆家人便叫亲家(小孩的爷爷)背小孩跳板凳舞,唱歌祝福他添孙。然后唱飞歌:“大家来跳舞,不跳错,不要被罚酒,高高兴兴收板凳回家”。③对跳板凳舞,对跳的双方由于是主人家、外婆家这种主宾关系已婚、同辈的异性,对跳时,心情放得开,不分场数。开始时,大家围着圆圈对唱对跳,谁要是跳错了步法,就会被罚用碗装喝酒。后来随着喝酒的增多,大家趁着酒兴互相踩脚,用臀部互撞,越跳越起劲,累了可以换人,一直跳到尽兴。④告别回家,外婆家人跳着板凳舞,与主人家对唱祝福小孩的歌,喝主人家敬的酒,高兴地回家了。

黑苗板凳舞除了在春节初一初二自娱跳外,只在苗家生小孩办“满月酒”的习俗中跳,而且每次都必须按“喝跨门酒——‘唱飞歌’开场——对跳板凳舞——喝敬酒回家”的程序进行,且参与跳板凳舞的只能是已婚、同辈的异性。

科香黑苗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尤其以生育为核心的板凳舞更体现了该支系传统的文化心理,对研究黑苗的历史及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

跳板凳舞传统的传承方式以观摩学习为主,随意性很大。1953年后,由于苗族板凳舞开始具有一定的表演程式和表演形态,并以松散型的民间舞蹈队的形式出现,其传承开始变为队长传承,到现在已传承了三代,即:潘仕成、潘先甲、杨占辉。

由于现代经济文化的腾飞,外界强势文化的侵入,现苗寨外出打工的人很多,每次在满月酒时跳板凳舞都因人太少而不能进行,而且随着对外交流增多,青少年对板凳舞日渐淡漠,基本上已经不再学跳板凳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