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舞(雷山县)

雷山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寨寨有场地,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能舞,人人都会跳,形式多样。主要分布于雷山县的郎德镇南猛村;丹江镇、西江镇、望丰乡、郎德镇各个村寨以及永乐镇、大塘乡的大部分村寨;方祥乡;大塘乡高岩村、交腊村;桃江乡、大塘乡超短裙苗族村寨;永乐镇肖家村、丛木村、开屯村;永乐镇排告村和平村、加勇村超短裙苗族村寨;达地乡也蒙村等苗族村寨;望丰乡公统村裙苗族村寨。雷山县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距省府贵阳184公里,距州府凯里42公里,全县总面积1218平方公里,全县人口约15万,苗族人口占总人口83.6%。雷山县有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有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郎德上寨;有芦笙舞蹈之乡——南猛;有超短裙苗第一村——新桥;有铜鼓舞的传承地——掌坳。

雷山苗族芦笙舞、曲是苗族人民在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流行在本县所有苗族属地区,它的起源久远,据传说,有个名叫“往穷杀细”的老人,是开天辟地之人,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机脸皖”、二儿子“洛逗差”、三儿子一生下来就去世了。往究杀细非常思念死去的儿子,悲痛万分,他叫大儿子机脸皖去砍若竹来制造芦笙,又叫洛逗差上山砍木树来制造木鼓,机脸皖模仿蜜蜂嗡嗡叫的声音制成了芦笙,洛逗差模仿啄木鸟的声音制成木鼓,于是每到逢年过节,往究杀细叫孩子们用芦笙和木鼓来吹跳和敲击,一是纪念死去的儿子,二是为了节日的气氛。后来,机脸皖、洛逗差因为从小爱吹爱跳,聪明过人,他们不仅学会父亲所教的动作,而且他俩还善于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形象,编成了多种芦笙舞动作,传承至今。

雷山苗族芦笙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大约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郎德南猛技巧芦笙舞。第一种:《党敢党略答信起》(芦笙铜鼓场是哪个掀起),舞步跳跃,曲调欢快。第二种:《嘎别脚》(香炉山、地名)以前有个苗民跳芦笙跳到“香炉山”,边吹边舞,去捡棉花来织布,就演变成《嘎别脚》舞步和曲调。第三种:《南浓更》(鱼下蛋)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看到鱼在田边戏水摆尾下蛋,就模仿鱼摆尾动作而成《南浓更》动作。第四种:《根信局》(鸡打架)模仿雄鸡斗架而形成《根信局》动作。第五种:《丹嘎年往勇年当》(星星底天龙底地)第六种:《南西南略》

二、丹江、西江长裙式芦笙舞曲。第一种:《敢略》、《铜鼓舞》此曲以铜鼓舞步伐来取名,因铜鼓有一种步伐是以此曲所采用的步伐而得名,叫《敢略》。在芦笙场上,此曲吹得较多,尤其是在姑娘穿银衣戴银角时,只限于吹此曲,其它少吹和舞蹈。第二种:《敢交勒》(讨花带舞曲)主要是小伙子边吹芦笙边向心爱的姑娘讨花带,一直反复吹奏,直讨得姑娘把花带捆在小伙的芦笙上为此。讨花带词意是:好姑娘,美姑娘,送根、送根好花带,捆在捆在我的芦笙上,捆在芦笙我爱你,我爱你阿美姑娘。

三、方祥高排芦笙舞曲。《敢略》(铜鼓舞曲),主要以三步和五步舞为主。方祥高排芦笙式芦笙舞曲有(敢略、敢虾、敢弄、敢勒)四种。

四、桃江、掌雷、岩寨、大塘新桥、掌批等地短裙芦笙舞曲,共有150多种。第一种:怕我情人拿去烧词意:送各送啊送各送,送根花带不变紧,只怕你情人心太狠;送各送啊送各送,送根好带倒是好,只怕你情人拿去烧。第二种:朋友越玩越有味。词意:你来和我玩,我来和你玩,越玩才越有味道,越玩才越有感情,味道像木姜那样香,感情象荸荠那样甜。我们要经常来玩。就像赶场那样,不要让路上生草草,不要让感情变生疏。

雷山苗族芦笙舞的传承谱系以郎德镇南猛村芦笙舞传承较为完整:第一代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杨将保等;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杨条保等;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杨送条;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杨经九、杨保送等;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杨炳芳、杨炳福、杨锦科、余元书、杨金文等;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杨 光、科大胜;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余福虾、杨福九等。

雷山芦笙舞词曲目约有100多个动作和300多首,节奏强烈而鲜明,除办丧事所吹奏的乐曲外,均可边吹边舞。但是根据苗族人民长期以来的风俗习惯,这些舞曲却有不同的用途,自然形成以下三种乐曲体裁:1、舞曲。这是一种纯舞曲,完全是为了跳舞而用。其曲调及节奏变化多,旋律性强,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豪迈粗犷的“牛打角”、“斗鸡”抬腿三导转,流地翻身、倒立、鸭子步等,也有轻快而又 抒情的“讨花带”、“锦鸡舞”等。其中有“摇可圈,插花带、开花手等动作”一般分为四步舞(苗语称“敢略”,意思为笙鼓舞,是为平步舞蹈,比较简单)、三步舞(苗语称“敢巴劳”,比较复杂)、五步舞(苗语称“敢珍劳”)、转步舞等。2、吹歌。这是一种带有歌词的舞曲,不但与舞蹈结合很紧,而且曲调与苗族语言极为吻合,都有一定的内容,含意深刻。芦笙一吹,人们就能懂得它的意思,这就是流传的所谓“芦笙会说话”的奥妙。譬如男青年向女青年吹起“讨花带”的芦笙曲,它的歌词便是:“好姑娘,好姑娘,送根好花带,送来捆这里。捆这里,捆这里,捆在我的芦笙上。我们吹芦笙,代表一颗心,代表一片情。”3、礼乐。这是在举行婚礼或祭祀时边舞边奏的乐曲。迎亲和结婚的舞蹈和曲子都比较欢快、热烈。吃鼓藏、杀牛祭祀时,则芦笙、木鼓、铜鼓齐奏,仪式庄严肃穆,气氛十分隆重。此外,芦笙手或芦笙匠逝世时,也用这种曲子吹奏,以示悼念。

苗人最早开始的娱乐活动就是芦笙舞,人们通过芦笙舞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芦笙舞来记载自己的民族历史。通过芦笙舞蹈来传播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通过芦笙舞来表达苗族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在原始社会、原始族群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芦笙舞来源于生活,有了战争,就有了反映战争的舞蹈。所以,芦笙不论时代,更不分古今,已成为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结晶和精神支柱。

雷山苗族芦笙舞的内容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对社会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提炼,因节日内容的不同而舞姿各异,如过节过年跳的芦笙舞庄重、敦厚,又如庆祝丰收时跳芦笙舞粗犷、奔放,还有模仿大自然的动物时舞步夸张、逗趣等。通过对舞姿的研究,可以看到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产丰收的庆贺,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与礼仪相待。同时,雷山苗族芦笙舞丰富了苗族舞蹈艺术内容。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原生态的表演素材。

由于现代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及现代舞蹈的不断普及,农村也越来越城镇化。过去苗族农民集中传授芦笙学艺,节日期间年青人成群结队走村串寨游方吹芦笙,现在农民集中“看电视”。加上近年来,农村广大青年男女,都往城市去打工,学习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摒弃农村过去的老习惯。因而,苗族民间芦笙舞蹈及其词曲,也将逐步失传,若不抓紧时间进行抢救,必然导致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