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茅人节

苗族“茅人节”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榕江县、剑河县、雷山县接壤的地区,以榕江县两汪乡的“茅人节”为主要代表。两汪乡位于榕江县西北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东界朗洞镇,南连乐里镇,西接平阳乡,北与剑河县太拥乡毗邻。全乡总人口7600余人,其中穿短裙的苗族占总人口的73.1%。境内群峰排浪,古树遮天蔽日,田地大多分散在平坝或丘陵地带。

“茅人节”又称“爬茅人坡”或“插茅人”,苗语称为“劳莎丽”,是居住在贵州两汪这支苗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独特民族婚俗节日。苗族古歌叙述道:在远古时代,自先祖蚩尤战败后,苗族人便开始了悲壮的迁徙。一部分苗族人在进入西南山地,沿着清水江和都柳江溯江而上,经历了惨烈的战争和杀戮之后,其中一些支系隐入两汪大山深处,得以休憩生息,他们就是现在的两汪乡穿短裙的苗族。为了共同抵抗官府的掠夺,他们相互结为异姓兄弟,规定在穿短裙的苗族之间不能通婚,要像亲兄弟一样团结和睦。从此,后生娶媳妇都要到雷山、台江、下江等很远的地方去,姑娘们也都要远嫁他乡。青年们从小青梅竹马,在劳动和情歌中成长、他们相恋而不能结婚,只能把衷情埋在心灵深处,远嫁姑娘们更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往日的情人。

于是,每年三月,她们都要回到家乡,在最高的山坡上用新长出的树枝、嫩叶和茅草扎成茅人,插在山顶上,相约情人到茅人附近幽会。后来,两汪乡短裙苗族之间可以通婚后,这一习俗就慢慢演变为男女青年谈情说爱,自由选择对象的一种重要社交活动。

每年农历2月初,高山上的蕨菜开始出芽,男青年便上山砍杂树,把手腕粗的杂树干用茅草包扎成茅人状,插在寨子附近的最高峰。传统习惯是插单不插双,一般插五根以上,中间高两边低,依次插成一排。姑娘们见山上竖起茅人后,就欢欢喜喜地打扮起来。男子们不管已婚未婚,都可三、五一伙前去与妇女们相会。去时,如若途中遇上同姓兄妹、伯叔等血亲,必须自动回避,或回家干活,改日再往,或另到别的山坡上玩。在茅人坡上,未婚的和已婚的青年男女有较大的社交自由,男男女女在茅人坡上相会后,双方互相对歌。对歌的一般程序是见面歌——赞美歌——盘查歌——思念歌——求爱歌——盟誓歌——分散歌。茅人坡上对歌有这样几类:对答歌、爱情歌、订婚歌、结婚歌、分离歌、诽亲歌等。

对答歌主要是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唱的一种歌。运用男问女答或女问男答的形式来了解对方的情况。运用拟人、拟物的比喻,采用出对子、猜谜语的方式来斗智,抒发自己的感情。

爱情歌是男女双方已有较深的感情后唱的,表达彼此相爱,誓不分离的歌。此歌一再表示男的不再娶,女的不另嫁。这主要是一对情人单独对歌,唱到情感深处,双方都会痛哭失声。

订婚歌,男女双方愿白头到老,可以唱订婚歌,私订终身。也有男女成人后,还没有人来提亲或订婚,可以唱订婚歌,向对方求婚。若对方无动于衷,不用订婚歌来回答,表示拒绝对方的求婚。若对方用订婚歌来回答,即表示同意求婚。

结婚歌是男女双方对歌后,要分手回家时唱的一种歌。表达双方依依不舍和要求再相会的心情。

诽亲歌,母父包办订婚后,儿女不同意,可以在同辈中或对自己的情人唱这种歌,叙述自己不同意这门亲事和对自己情人的怀念。

两汪苗族女性的超短裙与众不同,裙子只有五寸长,穿着时一般为两层,最多时有二十层,人们习惯用超短裙特征称呼两汪苗族为短裙苗,而茅人节则是穿短裙的苗族独有的婚姻风俗,是两汪苗族情歌的展演季节,扎茅人、茅坡情歌、跳芦笙舞,人们在规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用情歌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成为了两汪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风俗节日。

茅人节它承载了这支苗族许多重大的历史信息,是其文化传统得以长久并完整保存的重要因素。为难成眷属的恋人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这支支系苗族对女性的尊重和承认妇女至高的地位。“茅人节”活动中的妇女独特的服饰体现了这支苗族的高超艺术水平和创造能力,从中折射出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两汪乡的茅人节活动,再现了短裙苗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其情歌、芦笙曲调、芦笙舞蹈、木叶曲调等是短裙苗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传承方法主要是通过举行活动和心传口授等方式进行传承。代表性的主要传承人有:夏承英、唐窝挡、龙老花、龙见兰、梁正华、龙见基、李发富、唐正兴、唐先林、杨再荣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茅人节这个传统而文化内涵深厚的民族节日逐渐被人们淡化,特色文化保存至今已开始走样。传统的木叶吹奏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苗族情歌逐步被流行歌曲所取代,无形的文化技艺开始走向消亡,文化多格局并存的局面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茅人节”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