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铜鼓舞(雷山县)

雷山县境内有两个著名的铜鼓舞艺术之村——掌坳村和高岩村。掌坳村位于雷山县城的东南方向,距雷山县城42公里,是雷山县大塘乡的一个自然村,从掌坳往东沿河源上到源头即是高岩村,高岩村地处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森林茂密,自然风光优美。

苗族使用木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铜鼓的使用是在青铜器发明以后。据史料记载,铜鼓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由作为炊具的铜釜演变而来,苗族地区有的支系用铜鼓代替木鼓,以后铜鼓在苗族地区流传。

掌坳村这只苗族支系相传是从桃江乡掌雷一带迁徙过来,到该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铜鼓是随着迁徙一起带到该地的,开始因祭鼓而跳铜鼓舞,鼓曲与鼓舞相对简单,以后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丰富,鼓曲与鼓舞不断完善,现掌坳村民能掌握十一种鼓曲以及与之相应的鼓舞。

掌坳铜鼓舞相传有12种,其中一种已失传,现收集的材料还有11种,这些舞蹈动作主要来自于对大自然动物的模仿,以及生产生活的各种活动,如模仿鸭子走路、模仿捞虾捉蟹、狩猎生产等,在庆祝丰收或祭祖等节日活动尽情展舞,每种舞均有鼓点鼓曲,每种舞的舞姿各不相同,这11种铜鼓舞的名称是:捉蟹舞、翻身舞、迎客舞、获猎舞、鸭步舞、送客舞、祭鼓舞、放牧舞、捞虾舞、送鼓舞、共欢舞等。一、捉蟹舞:1、舞姿:模仿下河捉螃蟹的动作。开始舞蹈时,右脚主力,左脚往前点地一拍点一次,第六拍左脚落地,右脚往里钩,第七拍右脚落地、左脚往里钩,第八拍左脚落地,右腿随顺时针边跳边转身半圈紧接抬腿弯曲钩脚亮相,手随着节奏一拍拍手一次,到第八拍双手打开成“开花手”。2、鼓点:||: 打打打 | 咚打 咚:||: 咚  咚 打咚 | 咚打 咚:||: 打咚 打咚 | 咚打 咚:||,无限反复。二、翻身舞:1、舞姿:模仿攒斑鸡的动作跳的舞。起步时,第一拍面朝里圈,右脚落地,左脚往里钩。第二拍左脚落地,右脚往里钩。第三拍右脚落地,左随身往外圈转半圈抬腿弯曲钩脚。反复四次,第五次第一拍左脚落地,第二拍左脚顺时针方向转半圈落地,第三拍右脚顺转半圈落地,左脚往里抬弯曲钩脚。又往反时针方向转一圈,双手随着脚步一拍拍一次,完成整个动作一遍,鼓点、动作无限反复。 2、鼓点: ||:     打打打 敌打 |敌打 打|打打打 咚| 打咚 咚打 打:|| 无限反复。三迎客舞。1、舞姿:欢迎客人进寨,动作奔放、欢快。起步时,第一拍面朝身往外圈,右脚往里钩。第二拍左肢落地,右肢往里钩。第三拍右脚落地,左随役往外圈转半圈抬腿曲钩脚。反复四次,第五次第一拍左脚落地,第二拍左脚顺时针方向转半圈落地,第三拍右脚顺转半圈落地,左脚往里抬弯曲钩脚。又往反时针方向转一圈,双手随着脚步一拍拍一次,完成整个动作一遍,鼓点、动作无限反复。2、鼓点主要源于啄木鸟叫声。鼓点如下:||:打打 打打 | 咚打 咚:||:咚咚 打咚 | 咚打 咚:||,无限反复。四、获猎舞。1、舞姿:捕猎高兴而产生的动作,动作豪放、粗犷。这种鼓点舞蹈动作豪放、粗犷,粗以四步为主。第一拍右脚落地,左脚往里钩,顺时针往里圈开始舞蹈,第二拍左脚落地,右脚往里钩,第三、四拍反复一次,第六拍右脚落地,左腿顺时针方向随身转半圈抬脚曲钩,双手随着脚步一拍一次,完成整个动作一次。此鼓点动作无限反复。2、鼓点:||:咚 打咚 | 咚 咚:||:打咚 打咚 |咚 咚:||。五、鸭步舞。1、舞姿:第一拍,顺时针方向右脚上前跳一步,左脚往里钩,第二拍左脚退跳一步、右脚往里钩,第三、第四拍各反复动作一次,第五拍右脚上前跳 一步落地,左腿随身转半圈朝外圈,第六、七拍右脚落地跳两次,左腿稍弯曲钩脚。双手随着脚步一拍拍手一次,共拍六次,完成整个鼓点、动作一次,无限反复。

掌坳苗族的铜鼓舞的内容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对社会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提炼,通过对鼓点和舞蹈动作的研究,可以看到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产丰收的庆贺,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与礼仪相待。苗族崇拜鼓,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铜鼓或木鼓,一般是十三年要宰水牯牛或猪来祭鼓,这就是过“鼓藏节”。祭鼓舞是在这一盛大节日中特有的跳法,表示了对祖先的尊重和追念。祭鼓舞无疑是研究这一文化人类学问题最好的素材之一。同时,掌坳铜鼓舞因节日内容的不同而舞姿各异,如鼓藏节跳祭鼓舞时庄重、厚实,又如庆祝丰收时跳铜鼓舞粗犷、奔放,还有模仿大自然的动物时舞步夸张、逗趣等等。每个舞姿都包含有一定内容,展示得优美自然和谐,具有重要的美学研究价值。

雷山掌坳铜鼓舞流传的地域较窄。目前,只有大塘乡的掌坳村和高岩,且在掌坳村能够传承11种完整的铜鼓舞和铜鼓舞鼓点的人已不多,雷山苗族铜鼓舞濒临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