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服饰(三穗县)

三穗县位于黔东南东部,东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毗邻,东南与天柱、剑河两县接壤,西和东北与镇远县相连,为贵州省东出口之一,是湘、桂入黔的重要通道,素有“黔东要道”、“苗疆门户”之称。县境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低山、丘陵、河谷、盆地交错,山川秀丽,环境宜人。从服饰结构和风格来划分,三穗苗族服饰有便装、盛装两种。主要分布在三穗县台烈镇的寨头,良上乡的巴冶等地。

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但三穗苗族服饰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外族文化的影响,但仍较好地沿袭了自己的传统风格。现在三穗苗族服饰,无论是服饰的款式,纹饰的造型,颜色的喜好以及织绣、染色的技术都与历史一脉相承。具体而言,三穗苗族两种不同类型的服饰都有各种刺绣、织锦装饰,配有各种不同颜色的花卉、山川河流、飞禽走兽图案制成,有古代“五色服”、“卉服鸟章”的遗风。蜡染、植物染的花布就是“斑布”传统的延续。

三穗苗族服饰按结构和风格来划分主要有便装、盛装两种。服饰制作主要包括纺织、靛染、裁缝、刺绣、织锦、制作银饰、镶缀饰物等工艺。纺织,用自己种植的棉花或从市面上买来棉花,纺成纱,再用土织布机织成一尺来宽的白布,作为服饰的布料。靛染,以植物蓼蓝草为原料,用木桶浸泡六至九天,加入适量的石灰水,经过多次反复搅拌,待沉淀后的靛料成浆状即可。靛染时将蓝靛浆溶于染缸,加上适量的烧酒,把白布放入其中浸染十来次即成深蓝布料。若要蓝黑中带红,用红刺根煮出红水浸染一次。若制作亮布,在浸染好的基础上,涂上动物血,晒干,再涂上牛皮胶即可。裁缝,根据所要缝制衣服的款式和规格,对布匹进行裁剪,用手工缝织成普通成衣。刺绣,三穗苗族刺绣,工艺精种类多,有绉绣、辫绣、锁绣、马尾绣、绞绣、破丝绣、缩宝绣、平绣、贴绣、数纱绣、补绣、叠绣等,其中以双针锁绣、绉绣、辫绣、马尾绣、丝絮贴绣等技法为当地特色,是三穗苗族刺绣的基本技法。织锦:织锦分素、彩两种。纹样主要是几何图形案、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色彩对比强烈,协调统一。织锦主要用作背带、腰带等。银饰以白银为原料,经过熔炼、锤打、拉丝、錾花、焊接、洗涤等三十多道工序制作成各种形状的银饰品。

苗族服饰技艺主要以家庭间的代际传承方式进行传承。过去,苗族女性自七、八岁始,在祖母、母亲、姐姐等年长者的引导,学习传统服饰制作的纺织、制靛、染色、刺绣、织锦、裁缝等全套工艺,到十五、六岁,已基本掌握了这些技艺,并与邻里姊妹结成群体,利用农闲、夜晚会聚一起,互相切磋、学习,提高技艺。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承袭发展而来的,其中每一个村寨会涌现出不少服装制作能手,如寨头苗寨的万阿沙,她七岁就开始跟母亲学绣花,十七八岁就能飞针走钱,尤擅长于绉绣,以八股花丝线不描不画,凭手感和意识绣成龙凤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形象栩栩如生,风格独具。她能通过线条的曲直、长短、粗细、疏密等巧妙组合,使花色构成和谐、生动,体现特有的情趣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由于全球化、现代化步伐加快,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本民族人民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三穗苗族服饰与其他民族民间文化一样,其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日常生活少穿或不穿过去一直以为自豪的民族服饰,取而代之的是从市场上购回的大众化的成衣,这在青年人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传统服饰仅成为人们在节日、庆典、宗教、丧葬、婚礼等仪式上穿着的礼服。同时,衣料、绣线、染料等大多为外地泊来品。本地自产布料、丝线等使用率大为降低,甚至逐渐消失。传统的棉花种植、种桑养蚕、纺纱、缥丝、织布、染料种植与制靛、染布的活动减少了。特别是对形成三穗苗装风格至关重要的“双针锁绣”、“织锦”、“丝絮贴绣”等技艺,具有精湛手艺的一代人渐渐老去,新的一代人对工艺完全陌生,己呈后继无人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