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马尾绣

三都水族马尾绣工艺,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主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工艺。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境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斜坡,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总人口31.4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47万人,占总人口的96.4%,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4.8%,县境内居住着水、布依、苗、瑶、汉等14个民族。马尾绣主要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

水族马尾绣起源于何时已无文字记载,也无考古实物作证。只有民间的一些传说和专家的评述。史继忠教授在《触摸夜郎魂》著作中,对马尾绣背带主体图案描述为:水族马尾绣背带的图案酷似中原古代的饕餮纹。宋代亦有四川成都织绣,是用马尾绣作为刺绣的手法,其他民族也曾有过。但是,现在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用于背带等绣品上,成为民族刺绣工艺的杰出代表作,除了必备的物质条件外,与水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文化观念有很大关系。其绣花纹样尽管因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产生若干应变、涵化、整合,然而最基本的意念造型和程式化符号却仍然保存至今。

马尾绣是取马尾3~4根作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丝上,成为类似低音琴弦那样的白色预制绣花线,然后按照传统剪纸纹样,将这种白色绣线盘绣于花纹的轮廓上,中间部位再用7~9根彩色丝线编制的彩色扁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其余部分按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进行。典型杰作是马尾绣背带,集中体现了马尾绣的精湛水平。马尾绣背带由三部分组成:上半部主体图案、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背带尾。上半部为主体部位,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在彩色缎料底子上平绣出有严格数序规律的几何图案。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背带尾上也绣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使“歹结”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制作这样一件“歹结”,要花一年时间。马尾绣工艺还用于制作女性翘尖绣花鞋、女性围腰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

马尾绣工艺是我国织绣中特殊的刺绣工艺类别,不仅在制作原料、制作工艺上十分特殊,而且图案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具有水族的明显特色,是我国乃至世界非常珍贵的特殊刺绣工艺。水族把马尾绣视为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视为水家妇女智慧才华的集中体现。马尾绣背带与马尾绣花鞋,都是水族文化模式的物化形象。水族妇女独创水族马尾绣工艺,世代传承,成为现存稀有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水族地区过去多以村寨中技艺高超的老年妇女传授马尾绣刺绣工艺,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技艺高超的老艺人没有传下手艺就已辞世。现在主要的传承人代表是三合村的宋水仙和三洞乡的韦桃花等人。受现代教育、升学、工作、打工潮以及工业化生产、现代文化和观念的冲击,年轻女子极少愿意学习马尾绣工艺,认为不合时尚,既费时费事,又不赚钱,马尾绣制作工艺已处于濒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