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州石砚制作工艺

岑巩县古名思州。史家历来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历史上思州曾为田氏大土司长期统治,因而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之说。思州还被史称为“化外之域”、“五溪蛮荒”之地。清康熙《思州府志》记载,砚石呈黛青色、内含金星,故称“金星石砚”;而产地思州为“五溪”蛮地,故又称之为“蛮溪砚”。砚材出自思州八景之一的星石潭,景名“文石涵星”(今岑巩思阳镇坪坝村境内)。清·谢慎修《谢氏砚考》载《蛮溪砚》:“铁网珊瑚斯石也,出于汉之蛮溪。盖夷人佩刀之砺也,琢于山阴之。鉴湖则放翁笔也,质如玉、纹如谷、则黯龙尾之群,从而潜韫王之季仲也”。文中“季仲”为人名,是原始社会未期的帝喾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八大才子之一。这段载其大意为:蛮溪砚,出生在汉代的蛮溪,是珍贵的砚台。宋代陆游亲笔记载,蛮溪砚质如玉、纹如有皱纹的轻沙,色黑含有金星,相传为季仲发现利用。唐宋时期,思州石砚出现在文人书斋中,受到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等书画名人的钟爱。后经过元、明两代艺人的努力,使制砚技艺得到进一步提高,明朝廷列为贡品。清朝康熙皇帝对思州石砚尤为赞赏,把它选作“御砚”。到清代后期至民国,形成了一批以“程云”、“聂宝善”、“王伯鳞”、“周金鼎”为代表的知名金星石砚品牌。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思县著名的制砚艺人聂宝善的作品荣获贵州省工业实业展览会甲级银质奖章,促进了思州石砚的发展。

思州石砚制作的工序主要包括:砚材开采→选料→裁切→制坯→设计制图→雕刻→打磨→洗刷→制砚盒→包装。

砚材开采:思州石砚的砚材开采笼罩着一层神秘的传奇色彩。从古至今,石砚的开采十分艰难。有史料为证:“金星石,出思州星石潭中。砚材取之颇难。水洞涡旋,湾环黯黮,逮於潭底,星光灿烂,倒影反射,洞壁通明,必善设者,腰斧凿而下,与泪俱入,与涌而出。又能如泉客鲛人,水居不畏,真人之息,机发於踵,而后任此役矣。”这段记载是清代著名文士檀萃游览星石潭,并把采石的场面载入《楚庭稗珠录》书中。

第一道工序是选料。匠人们用小铁锤将金星石敲成砚坯,厚石敲薄,阔石敲方,功夫到家的匠人,须臾间便可敲出雏形,敲时不能重也不能轻,重了不碎即裂,轻了则事倍功半,难达目的。

第二道工序是制坯,匠人们把雏形的石坯根据需要或天然形状,初步制成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毛坯。

第三道工序是设计制图,根据石质的特点,巧用石色金星予以布局,然后将设计好的图案用白铅笔绘制于石坯上,制砚设计继承传统,不断创新,构思巧妙,创意新颖。

第四道工序是雕刻。这道工序极为复杂,雕、刻、錾等大小器具有近二十种,精细大小精确分明。该雕的地方不能刻,该刻的地方不能錾,倘若错混,就会像做手术的大夫,用错了刀、剪、镊,将会酿成不堪设想的恶果。

思州砚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在我国文明史上,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思州石砚是特种传统手工艺品,它除了具有书画磨墨的功能外,还具有艺术欣赏及极大的收藏价值。是西南古代“五溪蛮”地先民的特有资源与传统文化的象征。石砚以独特的石质与传统的精湛技艺相结合,被“书圣”王羲之、大文豪苏东坡、清康熙帝等垂青,他们用思州石砚书写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书法、诗词精品,不仅是悠久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的传承物,而且是当代沟通和增强各国人民友谊的承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