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含陈式太极)

    太极拳(含陈式太极),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拳术中的一种,包括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扇等器械套路。太极拳流行甚广,在连云港非常普及,流布于全境,习拳者数万,传承的主要内容是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太极拳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对明代才逐步发展成熟,有张三丰、陈王廷、王宗岳所创的多种说法。原来太极拳只有陈式一种,是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约公元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阴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已祖传之108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孝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拳法,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在陈家沟,太极拳(械)一向秘不外传。直到陈氏14世、太极拳第6代宗师陈长兴把拳传给外姓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以后,才逐步演化出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等流派,并由此缓缓的流传到全国各地。杨露禅在陈式基础上,结合实际,增创了新的套路,渐而形成一个新的流派,被称作“杨式太极拳”。太极拳也由此形成了陈式、杨式太极拳两大主要拳法并存的局面。事实上,长期以来流传较广的仍然是偏于柔缓的陈式太极拳。它保持了原有太极拳的轻沉兼备、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顺逆螺旋等固有特点。直到陈式第17世、陈式太极拳等9代宗师陈家掌门人陈发科于20世纪上半叶才把陈式太极拳传到北京。20世纪初,连云港人黄士英在河南行医,拜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鑫为师学习太极拳,回连云港后传子黄以晓,传徒王建翔、杜兴乐。还有连云港人汤成松从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习练太极,将其带回连云港传承。曹长城为太极名家陈照森入室弟子,他本人在灌云带出一批陈式太极传人。此外,还有太极名家何茂松、王吾占分别传给连云港的武宜香、陆海山、孙德英等人陈式、杨式太极拳,使连云港境山体陈式太极、杨式太极兼容传承发展。太极拳以《易》、《道德经》为基础,以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和中医辩证施治为理论依据,融入诸家拳法精要而形成。各种拳法套路、器械套路,讲究以静制动,借力打力、曲线运动的缠丝用力克敌致胜。循经通血,用气吐纳,集技击与强身健体、修生养性于一体,蕴含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辩证思维方法。太极拳鼻祖陈王庭(公元1600-1680年)创编的太极拳(械),经300余年世代相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理论上讲,陈王庭在创编太极拳时,据以《易经》的太极阴阳学说,道家炼丹的导引、吐纳及中医的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融诸家之长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既有实战功能、又能强身健体、老少皆宜的拳术,并著有《拳谱》和《拳经总歌》。后人山西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河北武禹襄的《身法十要》、李亦畲人《太极拳论》、陈家沟陈氏16世太极拳第八代传承陈鑫的《太极拳图说》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陈王庭太极拳(械)的理论,学术界有关太极拳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从实践上讲,陈王庭创编的太极拳(械),套路多,易推广。如太极拳1-5路、炮锤1路、长拳108式,双从推手,器械如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习练者不计其数。双人推手,双人粘枪举世奇绝要,独一无二。陈氏第14世的陈长兴(公元1771-1853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将陈王庭的1-5式太极拳精练归纳,由博归约,创造性的形成至今流行的老架和新架。杨式、武式等太极拳流派的太极拳都是从陈长兴的一路演变而来。到1928年,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北京传拳,陈氏太极拳已威震武林,地位中兴面显赫。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和政府的重视推广、普及,在国家体委组织下,从1956年起先后创编了8式、16式、24式、48式、88式,为适应竞赛需要,又创编了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集各流派之长的42式太极拳、42式太极剑。目前,在连云港流行的太极拳(械)主要有:一、陈式太极拳(械)1.陈式太极拳:老式架一路、二路、新架一路、二路、陈正雷精要18式,陈照森精练26式,陈斌表演套路40式,竞赛套路56式等。2.陈式太器械:单刀、单剑、白猿棍夹梨花枪、春秋大刀、单扇、双刀、双剑、锏、棍。马春喜36式剑、36式刀等。二、杨式太极拳(械)1.杨式太极拳:24式、48式、32式、40式竞赛套路等。2.杨式太极器械:32式剑、太极扇、55式剑、56式剑。3.国家竞赛综合套路:42式太极拳、42式太极剑。太极拳(械)所用的武术器械有刀、剑、棍、杖、扇、环、锏、枪等,以及其他用具,如太极服。太极拳是传统武术,但是,其依然在不断发展中。以陈式太极拳为例,现在在连云港传承习练的是陈发科之子陈照奎传授下来的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炮锤和陈发科之女陈豫侠传授下来63式陈式太极剑。其中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拳谱(83式),具体为:1.预备式2.金刚捣碓3.懒扎衣4.六封四闭5.单鞭6.第二金刚捣礁7.白鹤亮翅8.斜行拗步9.初收10.前蹚拗步11第二斜行拗步12再收13.前蹚拗步14掩手肱捶15第三金刚捣碓16披身捶17背折靠18青龙山水19双推手20三换掌21肘底捶22倒卷肱23退步压肘24中盘25白鹤亮翅26斜行拗步27闪通背28掩手肱捶29六封四闭30单鞭31云手32高探马33右擦脚34左擦脚35蹬一根36前蹚拗步37击地捶38翻身二起脚39兽头势40旋风脚41蹬一根42掩手肱捶43小擒打44抱头推山45三换掌46六封四闭47单鞭48前招49后招50野马分鬃51玉女穿梭52单鞭53双震脚54玉女穿梭55懒扎衣56六封四闭57单鞭58云手59摆脚跌叉60左右金鸡独立61倒卷肱62退步压肘63中盘64白鹤亮翅65斜行拗步66闪通背67掩手肱捶68六封四闭69单鞭70云手71高探马72十字摆莲73指裆捶74白猿献果75六封四闭76单鞭77雀地龙78上步七星79退步跨虎80转身双摆莲81当头炮82金刚捣礁83收势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拳谱(71式)……
    陈氏太极剑谱(63式)……陈氏太极拳新架陈家沟陈氏17世祖陈发科根据陈氏太极拳老架套路基础上所创,新架一路更加体现了陈氏太极拳的螺旋劲,增加了发力的连续性,提高陈式太极拳的劲力。而且此套路手法多,变化快,胸腰运化突出、松活弹抖、螺旋缠丝劲更加明显,练习起来非常复杂、困难。陈氏太极拳新架二路亦称炮捶。套路中以“采洌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主,“棚捋挤按”四正手的运用为辅,刚中寓柔,力求坚刚,震脚发力,闪战腾挪,窜蹦跳跃,松活弹拦,着重于弹性劲的练习。外形上显示疾刚跳跃为主,缓柔沉稳为辅的特点。运劲方法要求以手领身,配合灵活的步法,以刚为主,刚柔相济,以内劲为统领,内不动,外不发,一动全动,节节贯串,完整一气。陈式63式太极剑是一代宗师陈发科之女陈豫侠老师所传授。该路剑法精妙绝伦,化打相生,阴阳相合,上下左右,顾及八方,时而如燕落幽谷,时而如波澜不惊,劲走缠丝,气遍周身,实为剑法中精品。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武术拳种之一,也是目前我国社会上最流行的群众健身项目之一。陈氏太极拳是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练习时一方面可锻炼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因此,练习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全面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各项生理机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实践证明,练习太极拳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作用。此外,在武术技击应用方面,太极拳也有着不可替代和不可多得的功效。太极倡借力打力,以小力胜大力,一切回击纯顺应对方来势,以灵巧的动作,较小的力气加殊其上,使来犯者失准而落败,故历来备受武术名家的推崇。太极拳不仅包含防病、治病、健身、技击的功效,还包括修身养性的深层涵义。在陈式太极拳的传统理论中,包含了许多优良哲学思想。其中一些哲学思想不仅对提高指导反术的范畴,延伸到个体指导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的现实生活当中。例如:“立身中正”、“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等,都是太极拳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核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立身中正”可以指导人们为人要坚守一些原则,不能偏离为人宗旨;“内外兼修”则可提示人们德才兼备,既要注意内在知识的积累,又要加强外在能力的提高;“刚柔相济”可以告诉人们处事既不可过刚,也不可过柔,“刚柔相济”方能大成;“动静结合”可以劝诫人们不要以一时之得而喜,更不要以一事之失而忧,应该以动静、发展的辩证思想来看待世事。太极拳既是我国传统武术里的一朵奇葩,也是将我国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瑰宝,继承和宏扬陈式太极拳,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广泛的社会现实价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太极拳原来为师徒传承,由于其使用性质发生了变化,现在逐步发展成为群体性传承项目。连云港市设立了多个太极拳协会,每个协会都有一些骨干,专事陈氏或杨氏太极拳传承和培训,谱系清楚,传承较好。目前,连云港市习练太极拳着数万人。以市区和灌云县、东海县最为集中。洪派陈式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的正宗传承流派,目前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一带。洪派陈式太极拳传承始于明末清初的陈氏太极拳,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它始于明,盛于清。陈鑫《太极拳图说》自序云:“始祖卜耕读之会,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陈氏第九代传承人陈王庭经一道人点化,总结精神,将之逐渐定型,成为后来名扬天下的太极拳。这一说法和武当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说有相悖处,但陈氏九代陈王庭得道人教授点拨一事是不争的事实。陈式太极拳是历代太极拳家劳动的结晶。该拳原传承隐秘,不传外姓,后有河北邯郸杨露禅用诚心感动陈氏十四代长兴公,故得真传。后来,杨露禅教拳于北京王府,一时无敌,而逐使太极拳名扬于世。陈氏十七代宗师陈发科1928年定居北京,使陈家太极拳法逐渐为世人了解,朝廷有“太极一人”的盾牌见曾。当时,北京武术界名流许禹生、李剑华、刘慕三、沈家桢等,皆从陈发科学拳,一时传为佳话。洪派陈式太极拳的宗师洪均生先生,1930年随陈发科师习拳,朝夕相伴15载,尽得真伟。后因生计原因迁往济南。1956年,他再次赴京,重陈发科先生悉心教导,并把陈先生所教理法贯穿在套路中,遂形成实用、简捷的洪陈派太极拳,其功深德劭,被日本太极拳界称作“太极魔手”。他成立了“洪均生研究会”,专门研究、教授拳法。其所教太极拳法被习练者称为“洪派陈式太极拳”、“洪式太极拳”、“洪传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等。1992年3月,现东海县来芳太极拳俱乐部创办人谢千里,拜洪均生先生和著名洪派陈式太极拳家王忠宪先生为师,系统学练派派陈式太极关,潜心研习16年,得洪派陈式太极拳真谛。在东海县义务教授洪派陈式太极拳,使得这一优秀的健身拳种在东海体育健身界乐为人道。洪派陈式太拳是传统太极拳正脉,陈式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轻灵自然、松圆雄浑、缜密缠绵、刚柔相济的螺旋运动形式和富有实战性的武术技巧而著称。洪派陈式太极拳注重技击实用,动作简捷美观,集现代审美和古朴典雅于一体。其传承的主要内容有洪派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洪派陈式太极剑、洪派陈式太极刀、洪派陈式太极推手、洪派陈式太极拳基本功等,以及洪派第三代传人谢千里创编的太极金缠手、太极十八跌等。洪派陈式太极拳的传承是自陈式太极拳一脉相传的,自其始祖陈卜开始已经传承了20代。目前,可以查考的陈式太极拳主要传承人为第九代陈王庭(男,1600-1680年)、第十陈汝信、第十一代陈大军鸟,第十二代陈善通、第十三代陈秉旺、第十四代陈长兴(男,1771-1853年)、第十五代陈耕耘、第十六代陈延熙、第十七代陈发科(男,1887-1957年)、第十八代洪均生(派派宗师,男,1907-1996年)、第十九代王忠宪(洪派二代,1930-2009年),目前传至第20代谢千里(派派三代,男,1966年生)洪派陈式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在新时代的代表性拳种。它继承了古老太极拳的养生理念,把动养、静养合了,内外兼修,适合各年龄段的人习练。2003年洪派陈式太极拳第三代(陈式20代)传人谢千里,创建“连云港市东海县来芳太极拳俱乐部”,以洪派陈式太极拳作为主要教学体系,公开教学,受到广泛认同,将这一拳种逐步发扬光大。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

保护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