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萨玛节

侗族萨玛节活动,分布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以及湖南省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广西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及周边的南部侗族地区,以榕江车江大坝侗族萨玛节最为隆重。

榕江车江大坝地处贵州高原罕见的山间盆地,南北长15公里,东西平均宽2.5公里,四周青山耸峙,寨旁古榕巍巍,是榕江古榕风景区的核心区。作为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群,民族文化积淀十分丰富。三宝章鲁,是中国“侗文”标准语音所在地;三宝寨头萨玛祠,是中国侗族最大的女神殿堂,每年“祭萨节”,侗族同胞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萨活动。

萨玛系侗语,“萨”即祖母,“玛”即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先祖母”、“圣祖母”(又称“萨岁”)。相传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抗敌入侵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战斗中与数十倍于已的敌兵包围,最后壮烈牺牲。人们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玛是最大的神。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便有“侗人‘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多耶’祭萨。”的记载。

侗寨一般都设有“堂萨”,汉意“祖母堂”或“社稷坛”。堂萨一般是每个大寨必有一座,有的甚至有两三座,小寨往往是几个自然村共建一座,各小寨又自建一座。其形制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建在露天之中,祭坛用土石垒成,或在土坛上放一块石板,上面插着一把半开半闭的伞,伞上挂一把扇子。坛的侧边种一株黄杨树或观音树,有的是在坛的正中种两棵大树,这就是一般的堂萨。第二种是将祭坛设在房屋内,称为“然萨”,即祖母屋。房屋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有敞轩和露顶之分,屋内安设祭坛,坛用鹅卵石垒成圆锥体。有的则是在土堆上盖一块石板,亦放伞和扇,侧边插一根木棒代替树木。第三种是以上两种形制的结合,称“堂殿萨”,它的特点是坛设在屋内,但屋外仍植树木,四周有围墙保护。无论何种形制,坛内均安放“九路神”的神灵象征物。萨用一种粗大的沉香木雕刻而成,它是一尊女性的裸体像,装有银质的心和胆,外穿红、黄、绿三色衣服,佩戴银冠、耳环和项链。

萨玛节举行的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二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它月份举行。平时每月初一、十五由世袭的“登萨”打扫萨堂,敬供香茶,而一年一度的重大萨玛节祭萨活动,各村都请专门的祭师来主持祭祀仪式。这时,祭萨的供品必须的黑毛猪和绿头鸭,要在萨屋前宰杀,其方式很讲究,不用刀具,猪是由几个壮汉将它按下水池溺水而死,鸭子是用绳索套其颈部将它勒死,以示不用刀枪也能驱魔除怪。祭萨的规模,一般为各村(寨)各祭,有的也邀请邻村、或相邻片区联祭,场面壮观。参加祭萨的人员,各地不同,许多地方是全寨男女老少一齐参加。榕江三宝侗乡各村寨,则是以已婚妇女为主体(也有少数德高望重的男性寨老参加)。因此,车江三宝侗乡的祭萨活动,带有悠久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祭萨时,先由管理萨屋的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然后是各家各户的侗族妇女穿着盛装前往祭祀,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千年矮树叶插于发髻上。随后,放三声铁炮,由“登萨”( 掌管祭祀萨玛的老妇人,此时为“萨”的化身)手持半开的黑雨伞开路,参加活动的人们迎“萨”出门,跟随“萨”踩路(相当于化妆游行),绕寨一周,最后到达固定的耶坪,大家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玛的“耶歌”。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唱耶跳耶,与萨同乐,气氛古朴而热烈。侗家人用这样的形式,祭祀萨玛的英灵,祈求萨玛赋予人们以力量,战胜敌人,战胜自然和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①萨玛节是侗族人民对女性祖先的祭祀活动,是祖先崇拜的一种形式,萨玛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伦理、道德、司法等各个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以“萨”为中心的侗族精神文化,贯穿于本民族的历史长河;

②为了纪念萨玛,侗族人民在村边或寨中的吉地垒坛祭祀,祈求她的英灵护佑整个氏族;

③侗族每年都要祭祀萨玛,举行隆重的萨玛节,体现了侗族对女性始祖崇拜的传承和延续。

“萨”文化是侗族精神文化的精髓,侗族人民对萨玛怀一有种特殊的情感,目前,榕江县三宝侗乡的车寨、章鲁、寨头、脉寨、月寨等地,黎平县侗乡肇兴、岩洞、三龙、四寨等地,从江侗乡龙图、贯洞、西山等地,尚存数百处萨玛祠。但是,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商,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淡漠,有的地方对萨文化的载体“萨玛祠”(萨坛)一锁了之,每年由专人祭祀一次,其他祭祀仪式和文化活动逐渐减少,有的甚至把萨玛节视为落后的文化来看待。目前,真正懂得“萨”文化的祭司已是凤毛麟角,登萨和祭萨歌师学的东西也不齐全,随着老一辈民间祭司、登萨和歌师的不断去世,萨文化将濒临失传,后继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