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马灯舞

简介

靖安马灯舞是相传起源于唐代的一种纪念性年俗活动。据老艺人介绍,唐明皇为了悼念那些忠臣义士规定在每年正月十五日起马灯,流传于靖安至少有200多年历史,历史上有“四马穿花灯”、“五马班师回朝灯”、“六马杨家将灯”、“八马破曹灯”。 现主要流布于江西省靖安县璪都镇、高湖镇一带。目前璪都表演的是六马杨家将灯,马灯先舞后唱,表演内容多为走队形,表演者一般为11人,三男三女表演六匹马,四女孩端花盆走队形,常用的队形有“走四角花”、“织篱笆”、“双交叉”、“双八字”等,有时六匹马与四盆花穿梭走动,显得动而不乱。前台角色有穆桂英、杨宗保、杨八姐、杨排风等,唱腔为汉调或传统花灯调,唱词内容为歌颂杨家将破番壮举

历史渊源

民间舞蹈靖安马灯舞风格古朴、色彩艳丽、动作活泼,曲调优美,融入了较多的传统戏曲元素,现主要流布于江西省靖安县璪都镇、高湖镇一带。

传说马灯起源于唐朝,唐明皇为了悼念那些忠臣义士,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的一种纪念性娱乐活动。马灯舞流传至靖安的说法不一,唱昆曲的说是“从湖南传来的”,唱汉腔的说“从湖北传来的”,唱徽调的说是“江西祥云班班头杨达乾传授的”,马灯艺人彭嗣棣(文革前剧团的演员、导演,已故)说:“徽剧吸引了民间歌舞,马灯成为剧目中的歌舞片断,后又单独存在,广泛流传于民间

表演内容

马灯表演像演戏一样,有前后台之分。表演顺序先舞后唱,演员扮演成骑马的人物在台上表演,表演结束再由乐手和鼓师们齐唱,先唱《天官赐福》,以示天官赐福于人间,祝福人们多福长寿,再唱《三国演义》或《杨家将》选段,与此同时,台上的演员不停地走队形,直到演出结束。也有马灯舞完之后立即下场,等乐手、鼓师唱完以后,马灯演员又上台走一巡,这时便又有一匹“马”和一个车马灯上场,意为关云长骑马送刘备之妻,台上还有四盆花,代表春牡、夏莲、秋菊、冬梅四季花卉,由四个女孩端起并变换队形,象征花园。马保是整个表演中的关键人物,从他引马出场,到他洗马之前的准备动作(舞拳),以至在喂“马”过程中中拴马、开仓、舀水、拌食、喂食、洗马、梳毛、上鞍、紧嚼子等一系列动作,摹仿动作形象逼真,生活气息十分浓厚。而其他演员由于手和身子均受到马头、马鞭、马身的束缚,动作很少,主要靠变换队形来加强表演气氛。常用的队形有“走四角”、“织篱笆”、“双交叉”、“双八字”等。

队伍构成:马灯队前台表演者一般为十一人,其中三男三女扮演六匹马,四名托花盆者,一名马保。

演唱内容:有时唱汉调,有时唱传统花灯调,角色及演唱内容源于杨家将。

马灯种类:据已故艺人曾庆祥介绍:历史上马灯分为四种:四马灯(四马穿花灯);五马灯(班师回朝灯);六马灯(杨家将);八马灯(破曹灯)。而现如今会玩马灯的人主要是玩六马灯和四马灯。六马灯节奏性强,边跟节奏边跳马灯舞,六马灯的人物角色有杨六郎、杨宗宝、穆瓜、穆桂英等。所有唱腔分为京腔、汉腔、昆腔。四马灯的角色分为《桃源三结义》中的刘备、关云长、张飞。玩四马灯的程序要从东而走,关、张走前,舞时表现骑马、徐行或疾驰跳跃,动行轻松、活泼、情绪热烈奔放。解放前,靖安马灯舞中的人物,都由男演员担任,现在男女均可扮演。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宜春市靖安县

保护单位:
宜春市靖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