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大筒箫的制作与演奏

  • 项目编号:
  • 类别: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大筒箫是盘县马场乡苗族世代相传的重要传统吹奏乐器。王连兴是吹奏大筒箫的杰出代表,他在盘县、六枝、水城、郎贷一带吹奏、演出,产生很大的反响。他的部分曲目已载入《贵州省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由于大筒箫在技艺上的要求颇高,现在能吹奏的人极少。陶春学继承了王连兴老人的一些演奏方法。

大筒箫形体粗大,由长约130厘米、直径10厘米的三节粗壮墨竹制成,有6个音孔,均不在一条直线上,方向自下而上,距离各异,演奏时要做到口、手、脚的和谐统一,可谓演奏方式独特。大筒箫形似简单,但它在制作方面却很有考究。首先要找粗壮墨竹将其砍下,经过一年的自然风干后在竹筒的顶部切口插入簧片,之后用钢条将竹骨节打通,按一定的距离钻六个孔,反复试音。直到确定音准后,才算完成制作。大筒箫分为立式手按和坐式手脚并用两种类型。立式大筒箫与直箫相似,演奏时按孔,多与直箫合奏,俗称“公母箫”。坐式大筒箫比立式大筒箫更为粗大,演奏时讲究腹腔运气和肺喉对气息的合理控制,以及手脚指法的灵巧配合。演奏时要将左手拇指按第四音孔,无名指按第三音孔,右手无名指按第五音孔,拇指按第六音孔。青年男女谈恋爱、迎娶新娘,要吹奏大筒箫。

在制作大筒箫时需用锯子、镰刀、小刀、凿子、转刀等工具。《孤儿泪》、《阴阳蝴蝶泪》、《山歌悲调》等是著名的曲调。

演奏时音色低、音区沉闷、略带沙哑,中音区浑厚,柔和宽广,高音深远,音域为G-bb1。吹奏技艺方面的要求高,难度大,是一种简便而不易掌握的民间竹管乐器。演奏时要做到口筒箫置于地面,用左脚拇指按第一音孔,右脚拇指按第二音孔,第一音孔与第二音孔均起伴音的作用、手、脚的和谐统一,可谓演奏方式独特,是民间极为少见的手脚并用的乐器。大筒箫属于重低音竹管乐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乐缺重低音乐器的不足。大筒箫多数演奏的是苗族抒情的、 悲伤的传统曲目,如《离娘调》、《劝娘调》、《祭祀调》等,通过大筒箫的演奏来表达感情,诉说生活、理想和愿望。演奏时通过悲伤的曲调和缓慢的节奏,让人产生饥、寒、病、痛和回顾无亲、流落荒郊受人欺凌的悲伤情景,令人倍生同情之心、忧伤之情。其特殊的语言方式在民族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筒箫是由墨竹精制制成,现仅存制品不多,一支保留在中国农业展览馆,一支保留在陶春学手中,另三支保留在王咏、杨兴娅、杨兴惠手中。大筒箫由于在技艺上的要求颇高,困难很大。因此,在传承上还保留着师傅传徒弟的传统模式。现只有30多岁的马场乡滑石板村村支书陶春学继承了老艺人王连兴的制作与演奏技艺。其他几人在陶春学的传教和影响掌握了一些基本演奏技巧。随着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传统技艺无法得到传承。如今,大筒箫独特的技艺和幽婉低沉的乐曲也只有在马场乡才能看得到、听得着。大筒箫的制作与演奏正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