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技巧舞“滚山珠”

“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子落夺”,是纳雍猪场一带苗族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主要分布在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的新春村、猪场村、 猓保鸠村、水箐村等13个村。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在毕节地区东南部,属乌蒙山系南麓,而猪场苗族彝族乡位于纳雍县西北角,距纳雍县城65公里,总面积93.18平方公里,海拔最高2213米,最低1752米。全乡座落在“开门见山,出门爬山,赶场翻山,种地开山”的群山环抱之中。这里箐竹丛生,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苗族同胞的世居地。“滚山珠”来源无据可考,据当地传说,苗族人民的祖先在大迁徙途中来到黑洋大箐,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为了给父老们开辟一条通道,就用自己矫健的身躯从荆棘中滚出一条路让父老们通过,到达黑洋大箐安家落户,人们为了永远纪念这些青年人的功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取名“地龙滚荆”。表演时用6支长约20厘米的铁制梭镖,镖头插入地下,围成一个直径约0.7米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饭碗装满水摆成圆圈代替梭镖亦可,表演者手执六管芦笙,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脚着麻耳草鞋,吹奏着世代传承的芦笙舞曲围绕着梭镖或盛满水的碗进行舞蹈表演,做出“对脚掌”、“扣肩倒立”、“跪步”、“点将”等高难度动作,碗中水不能倾泻。1989年,“滚山珠”由以往的单人表演发展成为6—8人同时表演的完整舞蹈。“滚山珠”本是用形体模仿箐鸡(当地的一种野鸡)在山林中嬉戏的一种欢快的芦笙舞,不仅具有形体造型写实性强的特点,而且还在芦笙舞中加入了高难度的技巧动作,使其更具观赏性和竞技性。表演时动作古朴,刚柔相济,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技巧艺术为一体,有脚踩麻杆不破之功,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欢迎,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滚山珠”主要以家传为主,其重要传承人为:王景才、王景全、李飞龙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成了一股潮流,爱跳“滚山珠”的纳雍猪场苗族同胞已经失去了往日激情,觉得跳舞跳不出致富路来,青年一代没有精力也没时间放在世代传承的芦笙舞蹈练习上,会跳“滚山珠”的人数已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