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技艺(徽派盆景技艺)

  • 项目编号:
    Ⅶ-94
  • 类别:
    传统美术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盆景技艺是一种传统的人工置景手段,它将植物、奇石等种植和布置于盆内,经过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浓缩自然美景的一种陈设品。盆景制作技艺综合了园艺、奇石和美石鉴赏、雕塑造型等众多工艺技巧,成为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作。
  盆景起源于观赏植物,早在商周时代便有了观赏名木、花卉的习俗。汉代已出现“构石为山”的盆景,这一点在汉墓壁画上可以找到不少证据。魏晋以来,盆景制作取得了较大发展。至唐代,盆景成为富贵家庭的陈设品,当时的许多壁画和绢画都反映了这一状况。入清以后,传统的盆景艺术得到长足发展,进入了兴盛时期。
  盆景主要可分为山水和树桩两个大的类别。山水类盆景将自然界的奇石、美石通过锯裁、雕凿、腐蚀、胶合、拼接等技法布置于盆中,点缀以陶瓷之类材料制成的微型亭台楼阁、小桥、农舍、舟车、行人、蓑翁等,配上池水、草木、苔藓,使之峰峦叠秀,起伏错落,咫尺而具千里之势,显现出深远的意境。树桩类盆景则将木本植物栽于盆中,长期经营,细心管理,借助修剪、绑扎、施肥等工艺和各种艺术加工手段形成美观而又奇特的植物造型,使树干苍劲有力,枝叶青翠茂盛,别具审美意蕴。
  中国盆景制作技艺集中在江苏的苏州、扬州和安徽、广东等地,艺术风格虽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既讲究艺术加工,又追求自然品格,反对过分的雕凿和修饰。
  徽派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始于南宋,盛于明清,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发源并主要流传于地属古徽州的安徽歙县卖花渔村而得名。徽州盆景技艺主要通过修剪、蟠扎、构图等艺术处理手段将当地特有的植物、山石等材料布置于盆盎之中,使其呈现出或苍古或自然或刚劲或幽雅的风格特点。制成的徽派盆景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疏密得当,动静相映,露中有藏,刚柔相济,枯荣对比,巧拙互用,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充分体现出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当地民众的聪明才智。
  徽州盆景技艺巧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小中见大,虽假犹真”的艺术手法,制成的盆景极少雷同。这些作品或铁杆虬枝、古朴苍劲,或盘根错节、势若蟠龙,或悬空倒挂、如龙探海,或亭亭玉立、峻峭挺拔,或错落有致、枝托粗壮,将枯木的神韵展现得自然完足。也有些作品树干苍劲,树冠秀茂稠密,呈朵云层叠之状,风神秀朗,春意盎然,颇具“平步青云”的意趣。游龙式梅花桩是徽州盆景的代表作,它俗称“徽梅”,以整齐、对称和庄严为主要特点,长期驰名海内,为徽派盆景技艺赢得了巨大声誉。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歙县

保护单位:
歙县徽派盆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