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冈面车灯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3-Ⅷ-35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上田蔡屋车灯是有历史人物赴任演变而成的瑞金客家灯彩。它融汇了历史故事、赣南民间采茶曲调而成,其中的车灯、采茶调是车灯表演的基本特色,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支奇葩。

据明朝万历二年《蔡氏前修族》记载,上田蔡屋的先祖是北宋朝庭的端明殿大学士、大书法家蔡襄,即赣南民间采茶戏《洛阳桥》中的蔡状元。蔡姓人为标榜先祖的荣光而创作了车马灯,后因马灯不便在农家小厅堂表演,逐渐演变成只有车灯和凉伞灯,俗称车灯。车灯具有很强的表演艺术,运用了赣南民间小调,斑鸠调、牡丹调、上山调等,并以二胡、笛子、唢呐伴奏,具有浓郁的特色韵味。

上田蔡屋车灯流传久远,有口头流传的可追朔到清朝末年,艺人蔡石秀子和蔡盛山,既演戏又演灯彩;民国时期上田蔡屋出了两个车灯演技顶尖的人物,一个叫蔡传宽,一个叫蔡盛仙,两位老艺人为车灯传承带出了一大比能手,如蔡太宁、蔡东林、蔡秀栊等。

车灯不象其他客家灯彩随处可见,它是上田蔡屋独有,长期以来受到客家人的喜爱。车灯还有很大的灵活性,可分可合,既可10几辆表演,也可以辆为单位演出适合家庭厅堂小院。

历史渊源

瑞金冈面车灯即上田蔡屋车灯,融汇历史故事和赣南民间采茶曲调而成,其中的车灯、采茶调是车灯表演的基本特色,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形式。

据明朝万历二年《蔡氏前修族》记载,上田蔡屋的先祖是北宋朝庭的端明殿大学士、大书法家蔡襄,即赣南民间采茶戏《洛阳桥》中的蔡状元。蔡姓人为标榜先祖的荣光而创作了车马灯,以显示其是官宦人家的后裔。因为以前当大官的出行,都要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坐车的夫人,所以就创作了官人骑马、夫人坐车、丫鬟打凉伞、车夫推车的4人歌舞灯彩“车马灯”。只是因过去农村人家的厅堂小,“高头大马”不好表演,所以就渐渐的放弃了“马”而只留下车灯和凉伞灯表演,合而俗称车灯。车灯具有很强的表演艺术,运用了赣南民间小调、斑鸠调、牡丹调、上山调等,并以二胡、笛子、唢呐伴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韵味。

据口头流传,上田蔡屋车灯有的可追朔到清朝末年,当时艺人蔡石秀子和蔡盛山,既演戏又演灯彩。民国时期上田蔡屋出了两个车灯演技顶尖的人物,一个叫蔡传宽,一个叫蔡盛仙,两位老艺人为解放后的车灯传承带出了一大比能手,如蔡太宁、蔡东林、蔡秀栊等。

工艺流程

车灯制作技艺较为简单,其材料以木板、竹篾、木棍、圆钉、胶水(浆糊)、胶纸,各种色纸为主。结构包括车灯骨架,一个车灯,两个车轮。一个车轮需4块63厘米长、5厘米宽的小木板,两块木板做成“十”字状,“十”字中间交叉处打一个直径为2.5厘米的轴洞,再用4块9.5厘米高、3厘米宽的小木板把“十”字连起来,连接的地方要在距轴孔21厘米处,两个“十”字和4块小木板用两条相应长度的竹篾连上,在两个“十”字和竹篾交接处再用圆钉钉牢。车轴用一根直径为3厘米大小、长82厘米左右的小木棍,轴两头往25厘米处分别打两个2.5厘米、宽1.2厘米的小孔,再用两根约125厘米长,直径2.5厘米的木棍做车把,车把的一端作好榫头,插入在轴中间的两个小孔内,用圆钉把榫头卡住,然后用彩色纸张或彩布把车轮贴好,把装裱好的两个车轮用轴连接起来,就是一辆色彩亮丽的车灯。工艺流程可以概括为:1)制作木十字架;2)连接两个木十字架成车轮骨架;3)在骨架上扎内外两圈蔑轮;4)贴纸密封;5)剪纸花;6)贴纸花;7)连接2个轮子;8)制作凉伞。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瑞金市

保护单位:
赣州市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