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摆手舞(恩施摆手舞)

  • 项目编号:
    Ⅲ-17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摆手舞也称“舍巴日”,是土家族春节期间在土王庙前表演的一种仪式性集体民间舞蹈,流传于湖南省的永顺、龙山、保靖一带及湖北、四川两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表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七八天,有数万人参加,表演中有复杂的军事狩猎内容,需摆出套路阵法;小摆手表演则每年都在土家族村寨举行,它以农耕为主要内容,舞蹈时参与者围成多层圆圈,一人领舞,众人随跳,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摆手舞土家语称为“舍巴”、“舍巴格痴”,意为敬神跳,是流传于鄂湘渝边区酉水流域土家族中的一种祭祀性舞蹈。恩施摆手舞是湖北省恩施地区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民众文化活动,流行于恩施酉水流域。过去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
  来凤县的舍米糊、大河等地至今保存有摆手堂遗迹。《湖广通志》中关于五代时“摆手舞与普舍树”故事的叙述,生动描绘了一千多年前土家人围着普舍树跳摆手舞的情景,这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在史籍中最早的记载。舍米糊村邻近庙堡摆手堂中的残碑上刻有“生而为英,死而为灵”的铭文,是土家族跳摆手舞敬祖的最好注脚。
  舍米糊村的小摆手舞具有原始特色,保留较为完整。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鼓摆手。其特点是摆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扭动带动手的甩动,表演内容多为生产生活动作。摆手舞以狩猎、农事、军事和社会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表演中歌、乐、舞浑然一体,间有锣鼓伴奏和摆手歌穿唱。摆手舞与其他舞蹈相区别的最大特征在于甩同边手、走同边脚,其舞蹈动作粗犷健美,摆姿流畅自如、稳健大方,摆手动作主要包括“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几种,以“顺拐、屈膝、颤动、下沉”为动作要领。
  摆手舞是土家人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在鄂湘渝黔边区民众中影响很大,具有祭祀、娱乐、教育、交际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在社会加速现代化的今天,恩施摆手舞开始走向衰落,面临着后继乏人、技艺失传的危险,应切实加强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来凤县

保护单位:
来凤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