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坑甑笊舞

  • 项目编号:
    2-Ⅲ-1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甑笊舞是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的上营、中营、下围,撒网形、新屋、老街、席塘等九座屋场的传统舞蹈,俗称“划龙船”。当地将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叫“敬神”。舞蹈使用的道具“甑笊”是一种用竹破成细小一根,扎成一小捆,用来洗刷锅盆的家庭生活工具,土语叫“甑刷”。

该舞表演人数不少于27人,角色有艄公、艄婆、灶背王、舞通天旗者、舞狮毛狗者、划桨者各一人,舞小三角旗者四至六人,其余的为敲甑笊者、演员全为男性,艄婆也有男演员反串。伴奏全用打击乐,有大鼓一面,大锣一面,大头钹一幅,共三人敲奏。

演出时,先是参加者跳,随着浓重的锣鼓声奏出铿锵的节奏,甑笊整齐的敲击、吆喝声一浪高过一浪,旁观者也为之群情振奋,纷纷拿起甑笊一道起舞,愈舞人愈多,气氛愈热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演变,是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历史渊源

甑笊舞是流传于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的上营、中营、下围、撒网形、新屋、老街、席塘等九个屋场的一种传统舞蹈,俗称“划龙船”。它将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在一起,也叫“敬神”。舞蹈时使用的道具“甑笊”是一种用竹破成细小一根,扎成一小捆,用来洗刷锅盆的家庭生活工具,土语叫“甑刷”。

甑笊舞历史悠久。据说与岳飞相关。南宋时期,岳飞曾驻兵银坑围剿农民起义军彭、陈二氏,当时获虏了二万余名老弱病残人员,但是彭、陈余部却退守山洞,难以攻下。之后岳飞心生一计,在军营与百姓共欢,跳起敬神舞,直至黎明,其实是为了迷惑起义军。同时,悄悄地组成敢死队,由被俘人员带队,奇袭山洞,大获全胜。此后,为纪念将领的功勋,此舞蹈在银坑沿袭下来。据考证说,舞蹈敬奉的曾、杨、赖、七四公,第二位杨者乃杨六郎,七乃杨七郎。

据当地老人说,甑笊舞是泰和一位施姓人移居当地后传授的。也有人说是一位在大河中捕鱼的渔民所教,因“泰和”和“大河”在土语中音相同,故得名。

表演内容与表演方式

每年正月初六,银坑村各屋场的头人都要先集中商议甑笊舞演出顺序,定下“坐案”屋场,并由最先演出的屋场准备甑笊等道具。

演出前,先将一张绘有五雷八将(即玉皇大帝、太白仙人、众位仙家),两艘竞渡龙船,被驱赶的鬼怪以及众人齐划龙船的彩画张挂在祠堂里。舞者带上香烛,燃上,再喝酒。尔后,由几位识字的长者捧着《船歌本》唱船歌。众人和唱衬词,唱完一小段后,接赞语,然后起舞。先是参加者(每屋场三人)跳。随着咚咚的锣鼓声敲出铿锵的节奏,甑笊整齐的敲击,吆喝声子一浪赛一浪,旁观者也为之群情振奋,纷纷拿起甑笊一道起舞,愈舞人愈多,气氛愈热烈,锣鼓声、甑笊声、吆喝声、人语声,沸腾成欢乐的海洋。

舞毕,点响一挂鞭炮,众舞者疾迅奔出祠堂,观者紧随涌出,再反复唱船歌、赞语及舞蹈。以此反复十一次,谓之“十一艄”。中途可稍事休息,喝一次酒。等到最后一天(正月十五),再舞四十四次,唱完全本船歌,直到次日凌晨。此时,全体舞者和围观乡民敲着锣鼓,燃起鞭炮,吹着唢呐,抬着一艘纸糊龙船到河边,将龙船和全部道具烧掉,谓之送神。

甑笊舞表演人数不少于27人,角色有艄公、艄婆、灶背王、舞通天旗者、舞狮毛狗者、划桨者各一人,舞小三角旗者四至六人,其余的为敲甑笊者、演员全为男性,艄婆也有男演员反串。伴奏全用打击乐,有大鼓一面,大锣一面,大头钹一幅,共三人敲奏。

甑笊舞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进行表演,反映了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演变,是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于都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于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