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粉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 类别:
    非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宰相粉,又称清化粉、剪粉、切粉、香粉等。相传,宰相粉得名于唐代名相张九龄。其为始兴县清化乡人,母卢氏常制粉丝供其食用,官至宰相后,为纪念慈母,将米粉外形稍作改动,制成形似上朝用的朝笏状,人们称其为“宰相粉”。宰相粉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韶关市始兴县清化地区,翁源、曲江、仁化、南雄等地亦有分布。

宰相粉具有自然色泽、油滑透明,米粉柔韧爽口少断条、口感软滑不粘牙、粗细均匀无并条、煮制复水不糊汤、清香无酸味、无霉味及其它异味等特点。宰相粉制作技艺精选山稻米,以山泉水制作,经过十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其重要的制作过程包括:选米,即经过箕、筛、淘、捡等筛选程序以剔除杂质;浸泡,用山泉水将米浸泡24小时,吸收所需水分,软化米粒的坚固组织,使米粒结构变得疏松,容易粉碎或磨浆、产量高,而且粗细度均匀细腻,生产出的米粉韧性大、口感好;磨浆,过去往往用石磨,将浸好的大米放入磨斗中,边浇水边磨,水要浇得均匀适当,要打两次,确保打得细腻均匀;蒸煮,先在平底的长方形金属盘子上抹菜油,然后将磨好的米粉浆,倒在盘子上覆盖一层,用大火蒸一两分钟即可;晾晒,把米皮整张剥下来,平铺在竹筛上,晾晒;过水,即晾晒到八、九成干后,再用温开水泡软,然后十几张叠好卷起,回润13小时;切粉,用刀细细地切成粉丝,把切好一段一段的米粉用手撕开来,以免缠在一起;团粉,把米粉分成一扎扎等分,卷做成团状,类似官员上朝的朝笏形状;晒干,把一扎一扎的米粉放在竹蔑架上风干晾晒。

宰相粉素有“炒而不烂、煮而不糊”的特性,在当地有炸、炒、烩、汤等多种食用方法。其制作技艺是当地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既展示了粤北劳动人民手工制作美食特产的传统工艺,又演绎了岭南地区的饮食习惯和消费习俗,还深藏着“岭南第一人”张九龄的名人渊源。宰相粉的产生与发展,在当地社会文化中,已经成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慈母精神的载体。一直以来,这一传统食品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制作与销售宰相粉也成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

       宰相粉是由传统的手艺制作而成,工序繁多,劳动强度大,且生产率不高,经济效益较低,大多人都不愿从事这项生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青年人不愿留在家乡宁愿选择外出打工。现在经营这项生产的民间艺人都年事已高,有的相继谢世,制作宰相粉的技艺处于将濒临失传的状态。

申报地区或单位:
韶关市始兴县

保护单位:
韶关市始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