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永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八蝴蝶是永康的民间舞蹈,源自永康方岩庙会的信俗活动,它由18位少女扮演蝴蝶和4位少女扮演“花神”共同表演,通过艳丽的道具、优美的舞姿和悠扬的音乐,生动展现出春天百花齐放、彩蝶飞舞的和谐景象,反映了人们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

方岩庙会是永康各地民众赴方岩朝拜“胡公大帝”而形成的民间娱神活动,因此也称为“方岩胡公庙会”。胡则在任时曾奏免衢婺二州身丁钱,百姓感恩,在方岩山上为胡则立庙,被奉为“胡公大帝”。后祭祀活动升级,逐渐演变为庙会,每年农历八月初至九月重阳前后举...

永康锡雕,俗称“打镴”,为永康重要的传统手工艺行业,始于五代,发展于宋代,鼎盛于明清,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芝英、古山镇一带。永康锡雕工艺流程为:熔锡、压片、裁剪、锻打、拼接、锉刮、雕花、刻字、抛光等10多道工序,尤其是造型与雕刻的工艺最为复杂...

永康醒感戏又称省感戏,产生于元末明初,是流行于永康及毗邻地区的一种以劝人为善、导人归正为宗旨的地方戏曲。醒感戏先是在民歌、小调和祭祀仪式基础上产生的仪式剧,后来吸收了侯阳高腔、松阳高腔而发展成曲牌体高腔剧种。其主要特征:熔仪式、戏剧于一炉,...

永康九狮图是永康市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之一。它起源于宋代,成型于明代,由单狮发展到现在的九狮。表演道具由2米高的狮笼和9只狮子组成,用38根苎麻绳操控。表演时,先由狮王打头,围着彩球拥衔挪舞,再引出其他7只狮子相互嬉戏,好不热闹,最...

钉秤是永康百工技艺之一,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永康钉秤始于宋代,兴盛于清朝和民国时期,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鼎盛状况,钉秤从业人员多达二万余人,永康也因之获得了衡器之乡的称号。钉秤技艺的主要内容有:选材、刨杆、安装配件、...

永康地处浙江中部丘陵地带,乡民历来有外出作手工技艺谋生的传统,永康打铜的主要特征:一、流动型,无固定作坊,肩挑工具和铺盖,游走四方。二、单干型,师徒两人为伍,避开同行,单独行动。三、半工型,农闲出门,农忙回家。四、加工型,上门为用户加工和修...

永康打罗汉是方岩庙会的主要内容之一。相传,北宋时的兵部侍郎——胡则,倡导“蓄兵于民”,主张闲时把农民集中起来,组织团练,练武强身,以便抵抗外敌入侵。在任时,他清正廉明,颇有政绩,百姓感恩,遂于方岩山顶(少时念书之地)建庙以纪念。永康的后人,...

永康鼓词源于宋代南下的曲子词,清代广为流行。以永康为中心,流行于武义、缙云、磐安、东阳等周边地区。永康鼓词艺人皆为盲人,故又被称为“瞽词”“盲词”;又因鼓词以唱为主,人们又称之为“唱词”“唱公事”。鼓词道具有用六块黄檀木拼接、母猪皮或黄牛皮...

永康迎花烛发源于永康市江南街道所属的永祥村(现划分为勤丰、永利、南山、马岭下四个行政村),后来这一活动外延至附近的30余个村庄。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村民为纪念永康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陈亮,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抬着高2.6米的六角形“花烛”,在...

永康素称百工之乡,其中铸铁历史悠久,工艺精炼,作品美观大方,实用性强,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研究当地社会发展的宝贵遗产。传统的永康铸铁,以铸造民用铁镬、铁壶及其他生活、生产用品为主。永康铸铁传统工艺流程为:一、铸...

永康打银是永康五金工匠中一门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根据光绪《永康县志》载:“土、石、竹、木、金、银、铜、铁、锡,皆有匠……多鬻技于他乡。”永康银匠一般要兼作打金,传承于铜锡工匠技艺。自清世祖顺治(1644年)以来,一些工艺精湛的铜锡工匠转行为...

根雕艺术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中国民间传统造型艺术,在我国发现最早的根艺作品有战国时期的《本辟邪》。据国家文物部门考证,制作于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0年之间,及两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的根艺作品都有发现和文献记载,到明清根雕艺术更为发...

花钹是方岩广慈寺和尚外出化缘时特有的类似杂技得表演形式,有时也在方岩庙会上表演,在永康乃至附近各县有着广泛影响。传说,调花钹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89——1619),相传由当时广慈寺第二十八代主持不孤禅师首创。他练就了这套技艺,在外出化缘时...

永康素称百工之乡,其中铸铁历史悠久,工艺精炼,作品美观大方,实用性强,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研究当地社会发展的宝贵遗产。传统的永康铸铁,以铸造民用铁镬、铁壶及其他生活、生产用品为主。永康铸铁传统工艺流程为:一、铸...

拱瑞手狮源于清光绪年间,起源于永康市江南街道拱瑞下村。道具狮子用竹篾或玻璃钢制作狮头,狮身以竹篾或细钢丝遍扎而成,外用染以金黄色的牦牛毛包裹,底部用二根长约80公分的竹棍支撑,狮嘴串以丝线,以连接彩球和眼、耳。表演时用十八只道具狮子,由十八...

  方岩庙会是在浙江省永康市胡公祠举办的民俗活动文化空间。   方岩位于永康东部,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山顶上有始建于唐大中四年(850)的广慈寺和后世为纪念宋代胡则而修建的胡公祠。   胡则(963—1039),是北宋名宦,宋宣和至宝佑间,...

  锡雕也称“锡艺”、“锡器”,是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锡作艺术。传统制锡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河南殷墟出土的锡块、镀锡虎面铜盔、锡戈及云南楚雄万家坝春秋中期墓葬出土的含锡量高达99.15%的锡器表明,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制锡工艺已相当成熟。锡有无毒、不锈、防潮、耐酸碱等优点,质地软,熔点低...

  线狮(九狮图)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永康市和仙居县境内。每逢重大节日,永康、仙居都要举行别具一格的舞狮表演,俗称“九狮图”,故有“节日到,九狮跳”之说。线狮(九狮图)是提线木偶和地面舞狮相结合而产生的民间舞蹈艺术,因九狮凌空表演,故名“线狮”。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九狮图中蕴含的江南生活习俗...

  线狮(九狮图)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永康市和仙居县境内。每逢重大节日,永康、仙居都要举行别具一格的舞狮表演,俗称“九狮图”,故有“节日到,九狮跳”之说。线狮(九狮图)是提线木偶和地面舞狮相结合而产生的民间舞蹈艺术,因九狮凌空表演,故名“线狮”。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九狮图中蕴含的江南生活习俗...

  永康鼓词是流行于浙江金华的永康及周边的武义、缙云、磐安等地的曲艺形式。因旧时的艺人多为盲人,又被称为瞽词或盲词;又因表演形式以唱为主,兼有说白,又俗称之为“唱词”或“唱公事”。   永康鼓词采用永康方音表演,通常为一人自击鼓板自行伴奏说唱。传统节目的题材内容大多为除暴...

  醒感戏,又名“省感戏”,是道教超度幽灵、导人归正的仪式剧,明代已有演出活动。醒感戏发源于浙江省永康县,流布于浙江省东阳、义乌、磐安、武义、金华、缙云等地。醒感戏在民歌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侯阳高腔与松阳高腔而发展起来,属于曲牌体高腔腔系剧种。醒感戏在民间祭祀习俗与仪式的基础上形成,因而具有独特的演出...

  民间舞蹈十八蝴蝶又名“彩蝶迎春”,流传于浙江省永康市境内。它源于宋代方岩胡公庙会的娱神活动。1946年秋,村民王春山等人从蚌壳舞演员背挂蚌壳道具的张合动作中得到启发,制作出蝴蝶道具并将之用于精心编排的舞蹈队形,由此形成绚丽多姿而又别具一格的十八蝴蝶。   十八蝴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