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会(苇子灯阵)

  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它流行于全国各地,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颇为盛行。灯会多出现在元宵节期间,也有些地方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灯会,不同地区的灯会特色各不相同。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代,唐宋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各地灯会活动已经达于鼎盛。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要张挂和燃点各式各样的彩灯,同时举行观灯、赏灯、赛灯等庆祝活动,以祈阖家团圆、人寿年丰。以灯会为中心,各地形成了猜灯谜、吃元宵、走百病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元宵节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日益丰富,不少地方在元宵节庆中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抬阁等传统民俗表演,使灯会显得更加热闹红火。
  苇子灯阵是一种将工艺制作与舞蹈表演有机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流传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以西的义井镇东王看村。相传原磁县贾壁村一带战国时期已有逢年过节演出苇子灯的风尚,到了明代,邻近的东王看村村民前往贾壁村观看表演时学得灯艺。从此苇子灯开始在东王看村流行,而贾壁村的苇子灯表演却慢慢失传了。
  苇子灯的制作十分讲究,灯架以高粱秆或竹竿、木杆制作的苇秆插成,灯的内外层均用棉纸和彩纸装饰,蜡烛系以羊油为材料特制而成。灯有24杆,象征一年24个节气风调雨顺。苇子灯阵多在春节期间表演,每年一进腊月,东王看村村民就开始采购灯油、红绿纸等材料,剪贴铰装,精心制作灯阵道具,将丰收的心情融入艺术之中。
  元宵节是表演苇子灯阵的高峰期,届时东王看村村民披红挂彩,欢天喜地地出门观看,场景热闹非凡。苇子灯阵由年轻体壮的小伙子32人于夜间表演,其中24人擎苇子灯,8人提小灯笼,通过灯的流动形成各种图案或字样,场面十分壮观。表演中需用到9盏小灯笼、24杆苇子灯等道具及墩鼓、小钹、大钹、小锣等打击乐器。传统的苇子灯阵节目有《跑圆场》、《四马投唐》、《八门套九星》、《倒卷帘》、《二龙出水》等,表演者还可以组合出“天下太平”等多种字样。
  苇子灯阵以艳丽的装饰、粗犷的表演营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生动展现出流行地民间文化的质朴风貌和民众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

保护单位:
邯郸市峰峰矿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