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丰道士戏

  • 项目编号:
    5-IV-4
  • 类别:
    传统戏剧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广丰道士戏是一种在道场斋醮仪式中表演,融唱、念、做、舞于一体,用以宣传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的传统道教声腔说唱艺术。道教流派众多,主要是北全真,南正一。广丰道教属正一派的支系——散居道。他们半农半道,散居农村,居家行道,又名伙居道。故广丰道士戏又称散居道士戏。

广丰道士戏在少数得到真传的道士努力下,表演技艺长期保留在广丰东阳、少阳、下溪、永丰等十多个乡镇的道士群体中,而表演范围则扩大到广丰周边县市,南昌、景德镇,乃至福建、广东、湖北、上海等省市。

其演唱曲调以乱弹腔为主,辅以昆腔、高腔、西皮等诸多传统曲调形式,又融合了浙江腔、浦江调、婺源调等周边地方戏剧曲调;表演分文场和武场两种,有“翻九楼”、“滚钉板”等高难度杂技;场面盛大,人员众多,剧情跌宕,内容丰富。

道士戏是我国宗教戏曲向世俗戏曲演进发展的原始艺术形态之一。广丰道士戏自1990年代恢复以来,每年演出百余场,深受广丰及赣东北周边县市乃至闽浙皖沪百姓欢迎。它传承有序,是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具有宗教色彩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历史渊源

广丰道士戏源自传统的中国道教文化。在道场的法事仪式中逐渐产生了唱念做舞等众多斋醮表演。广丰道士戏自南宋以来即已孕育,源远流长。其曲调音乐,包括人声经韵和乐器曲牌两种,初名《步虚词》、《华夏经》。与民间音乐结合后,至清代已日益多样化、地域化、世俗化。晚晴、民国至今,广丰道士戏的唱,仍然籍用乱弹腔、昆腔、高腔、西皮等传统戏曲音乐和浙江腔、浦江调、婺源调等地方戏剧音乐;其念,亦与传统法事中的吟诵一致;其做,称为科范,称呼和做态也保持原生状态;其舞,仍充满汉唐以来“百戏”杂耍特征。

数百年来,广丰道士戏的曲调,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至今,其唱词、符咒也通过抄本得以代代相传。如今,在丧葬、寿诞、庙会等红白喜事和节庆场景中,广丰道士戏的表演频繁出现,成为人们的心理寄托和生活惯常。

基本内容

第一场《乾元山》演道童黄英与金吒、木吒、哪吒等奉师祖太乙真人之命下山,大破地狱,调理阴阳;第二场《人世间》演天神地鬼众生万相;第三场《地狱门》演大游十殿善恶昭彰;第四场《酆都城》(《血湖城》)演超度男女亡灵,救苦救难;第五场《寒林所》(《升仙界》)演引幡普渡得道升天。全剧呈现出扑朔迷离的传统巫祝文化。

传承谱系

第一代:“高”字代,法名余高盛、俗名余华仔;第二代:“宏”字代,法名余宏礼、俗名余夫利;第三代:“鼎”字代,法名余鼎丰、俗名余启贤;第四代:“大”字代,法名余大鑫、俗名余润涛;第五代:“罗”字代,法名吴罗升、俗名吴接兵;第六代:“三”字代,法名吕三震、俗名吕茂福;第七代:“山”字代,法名俞山师、俗名俞益军;第八至第十代:法号已定,因尚无弟子,暂缺。待后接续。

4.4.5保护措施

1、2010年5月,在县委统战部、县政府民宗局的指导下,成立了广丰县道教协会,有了组织保障。

2、2010年9月,组建了道教鼓乐团,初步收集、整理了广丰道士戏的唱腔和工尺乐谱。

3、2013年,广丰道教鼓乐团被列为上饶市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为广丰道士戏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打下了基础。

4、近年来,在道场法事中进行了多次排练演出。2014年,在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专家的帮助下,举办了一次广丰道士戏的庙会观摩演出,再次完善了剧本,提高了演出水平。

5、2014年,与上饶师范学院道教音乐研究课题组联合,进行了多次调研、录像保护,进一步全面积累了广丰道士戏的原始资料。

6、2015年,广丰区文化馆与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广丰道士戏研究课题组联合,进行了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措施。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丰区

保护单位:
广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