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飞歌(雷山县)

苗族飞歌是流传于雷山地区的一种特有的民间歌唱形式,歌词简短,主题显明,音调明快,真声、假声、真噪、假噪、滑音、甩音、溶于一炉,旋律动听,极富感染力。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临台江、剑河、榕江县,南抵黔南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县,北与凯里市接壤县境内世居苗、汉、水、侗、瑶、彝等6个民族,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78%,是苗族先民迁徙的主要集散地,素有“苗疆圣地”之称,被誉为“苗族文化研究中心”。雷山还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苗族露天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西江千户苗寨等。   生活在大山里的苗族同胞,热情好客,为人忠厚,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保持远古文化的艺术精华,尤其是对歌谣文化的向往。雷山苗族居住区,村头寨尾都有歌坪,飞歌流地最广,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唱飞歌。

随着蚩尤逐鹿中原失败后,苗族先民一直被迫四处迁徙。且战且走,且走且牧,在长途跋涉中,苗族养成高尚的坚忍不拔,亲密团结的民族性格,保持着强烈的群体认同意识和感情。苗族飞歌就来源于苗族的神话传说:远古时候,苗族的一个村寨,一边住着人群,一边住着老虎。榜香和略善是一对志同道和、恩恩爱爱的夫妻,村边的一泼虎姑娘眼看略善长得秀美帅气,垂涎欲滴。一天,她们毅然把略善抢过去关在崖洞里,榜香见到心上人突然失踪,哪里去找?无奈之下,就只好爬上山梁,仿着蝉鸣,拉开嗓子喊 ,终于略善在岩洞里应声出来,村民随声走去,方把略善营救出来。由此,苗族先民意识到,嘹亮的歌声可以抒发感表,更可以传递信息,借以抒发情怀。从此飞歌就在雷山苗族人民中传承下来。

“飞歌”是指歌者歌唱时,起腔运用真声作为核心音调,音调明快,旋律动听,感染力强。正腔则运用假声,音调高昂,音色丰满响亮,气势雄浑,声振山谷,超山越岭,五六里远的时空,余音袅袅,飞扬荡漾的气势而得名。又由于它的节奏缓广自由,旋律起伏性大,句中的长音处尽量使气息延长,句间可以任意休止,句内用滑音连续级进,句尾收腔都用甩音,终止时,运用假嗓,附加一声高昂的呼鸣声“啊呼”!更显得奔放热情。“飞歌”的内容一般是邀约亲朋,赞美对方,抒发胸臆,以便陶冶情怀的抒情诗文为主。主题显明,形式简短,全是五言诗句。所特有的高亢嘹亮,热烈奔放,沁人心肺,情深至骨,是其他民族少有,苗族人民认为苗族飞歌是蚩尤涿鹿奋战的余音。

苗族飞歌歌师,基本上村村有,有不少能即兴创作,化语成章。他们从师的都是本家或前辈师傅承受过来,形成代代相传。雷山县郎德镇报德村报德大寨的传承谱系如下:文氏房族传承:第一代:文苟由、欧阳德贤,龙王坳;第二代:文你苟、文苟由;第三代:文耶你、文你苟;第四代:文尼耶、文耶你;第五代:文虾先、文尼耶;第六代:文萍虾、文虾先;第七代:文小萍、文萍虾;第八代:文  梅、文萍虾;杂姓传承:第一代:梁略保1895年、文耶你;第二代:梁略里1901年、梁略保;第三代:杨乃九1926年、梁略里;第四代:文榜双1950年、杨乃九;第五代:顾芬里1978年、文榜双。

苗族飞歌是雷山苗族特有的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它兼有文化意识展示和社会生活特征,是苗族人民最广泛的生活文化方式。苗族的飞歌文化,已经渗透到苗族多彩的娱乐心灵里。它是苗族文化的代表,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有崇高意识,团结、友谊的纽带,是自我教育的教科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苗族飞歌目前年纪在三十岁以上的男女,不论在旷野里或在酒席上,仍然热烈奔放,可是二十五岁以下的人们大多已不会唱,苗族飞歌目前生存境况与过去相比较比较,面临着传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