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渔歌

  • 项目编号:
    3-Ⅱ-4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鄱阳渔歌是民歌的一个种类。当地因处鄱阳湖东北岸,河汊密布,自古至今,沿湖居住的人们多以渔为业,渔歌流传广泛,有“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枫红送暑归,翠竹迎飞雪”的渔歌形成土壤。唐代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用艺术手法再现了鄱阳湖渔歌的动人情景。

鄱阳渔歌是鄱阳渔民们近千年来生产、生活形成的艺术结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音乐中各种元素(调式、旋律、演唱风格、真假声的运用等)极具特色。有男女声对唱《害我撑船都落了篙》;女声独唱《问声我郎几时归》,旋律起伏大,唱句中有“嘿嘿嘿嘿”衬字的连用,有行船呼风之感,多在开船后走风时唱;《我想情歌日落山》虽多在行船走风时唱,但此歌必用假声演唱,又具另番韵味;男声独唱的有《翘起船头好跑》、《我靠打渔去营生》,是行船走风时必唱的,音节明快有力,更具雄性气势。还有一种男女老少都可唱的,如《水中捞月一场空》,节奏舒缓、随意,此歌多用于岸边的晒网、织网、修船或在室内干某些渔事时唱。渔歌形式短小精悍,节奏自由明快;内容健康、乐观,具有进取精神,“鄱阳湖里水飘飘,日起东山风光好。渔民生来真强干,每日打鱼乐陶陶。”体现了鄱阳渔歌的本质特征。现经挖掘整理的民歌达140余首,并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促进环鄱阳湖经济区的文化建设内涵发挥重大作用。

历史渊源

鄱阳渔歌源远流长,起源于宋代,流行于明清,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史籍记载,有宋代杨时的《鄱阳湖观打渔歌》,明代叶兰的《划船歌》:“饶城雨晴五月五,城中父老话乡土,少年结束赛划船,击楫讴歌健如虎。”“但知划船乐,不知划船苦。鱼腹藏忠魂,悲凄吊千古。”清代徐坤的《东湖采莲曲》:“采莲莫采花,花容似妾面,枝枝是并头,颜羞不忍见。采莲莫采子,子满粒难数,同胎期长大,分离莲心苦。”还有清代朱廷瑛的《东湖采菱歌》:“采菱采菱,东湖之滨。湖水清且涟,菱实脆而鲜。大郎载盆桶,小郎撑破船。采掇月数担,易米供新餐。尔来天亢旱,雨露失周全。采掇日复勤,菱近况亦斩然。嗟嗟采菱子,亦念生息艰。”以及解放前后广为传唱,由赵南元记录的《四季渔歌》:“春季里来暖洋洋,东风吹来百花香,鲇鱼成群斗水上,丰收渔歌满湖场。夏季里来湖水涨,五百里鄱湖碧波荡,鲤鱼穿梭水中游,一网鱼虾一网粮。秋季里来秋风凉,鄱湖一片好风光,鳜鱼条条肥又壮,渔家儿女喜洋洋。冬季里来雪茫茫,白花点点洒湖上,鳊鱼喜爱斗风寒,勤劳换来心欢畅。”音调的纯朴、吐字发音的跳进及演唱者真假嗓音的运用,让听者恍若来到浩淼的鄱湖边,看到渔民们正划船打鱼的欢乐景象。

音乐特色与风格

唱词格式。鄱阳渔歌歌词短小精焊,常是四句,八句。如鄱阳滨湖区管驿前村传唱的《每日打鱼乐陶陶》:“鄱阳湖里水飘飘,日起东山风光好,渔民生来真强干,每日打鱼乐陶陶”。双港渔乡传唱的《我靠打鱼去营生》:“打个歌子句句真,家道贫穷有几分,我别样生意无本做,我靠打鱼去营生”。如渔村情歌:“唱个山歌哩我牵头,我是湖边钓鱼钩,十斤个鲤鱼都钓起,半斤个鳑鮍不上钓”;“细细鲫鱼细细鳞,细细菩萨降火神,细细鼓哩是乒乓响,细细称砣压千斤”。还有如《一网鱼虾一网粮》:“一篙点破水中天,双桨劈开千层浪”更是经典之句。

曲式结构与调式音阶。曲式结构基本是起、承、转、合四句体,音阶为C宫系统的徵调式五声音阶。

演唱方法。多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并与当地方言结合的天衣无缝。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饶市鄱阳县

保护单位:
上饶市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