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蓝巾帕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3-Ⅷ-29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蓝巾帕是客家先民为了御寒防湿、更由于客家“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了一种便于拆洗的围裙“拦身帕”和同时在外出时可戴在头上御寒保暖的头巾,一物两用。在客家语系里面“身”读成xin,“身”“巾”谐音,加之拦身帕是以蓝色为主色调,久而久之就把戴在头上的头巾称为“蓝巾帕”(因冬天使用较频繁又称为冬头帕),当作围裙用的称为拦身帕、档身帕。

蓝巾帕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的全南、龙南、定南(赣州人称它们为“三南”),其中,以全南县的蓝巾帕式样最为美观,花纹最为精致。

初期的蓝巾帕只由披肩、丝带二部分组成,后因南方昼夜温差大、潮湿天气长,客家妇女便在制作丝带的工艺基础上,发明了护额的制作手艺,这就形成了今天由披肩、护额、丝带三部分组成的蓝巾帕(护额的增加使简单朴素的蓝巾帕式样更有层次、线条更为丰富精致并更有保暖性)。披肩中间最宽部分(红褐、黑、白相间)称作帕心(又称象眼布、蓝巾),帕心部分会根据喜好织上祈福纹样、生活用具纹样、动植物纹样、文字纹样的图案,两边对称的更窄部分(以白色为主,点缀红色)称为帮帕(又称舌子),帮帕部分统一织成流水线状;护额俗称扎头子、大扎头;丝带俗称为带子、小扎头。


历史渊源

据《全南县志》记载,清末民初,县北成年妇女头束黑布,称“裹乌帕”,县南成年妇女头束黑白相间的柳条帕,称“蓝巾帕”或“冬头帕”。八十年代后期,青年女子告别旧式头饰,但农村年老妇女仍有头裹“蓝巾帕”、“裹乌帕”和腰系“档身帕”之习。

从客观上理解,属客家妇女服饰的蓝巾帕是北方头巾文化的延续,同时也是闽粤文化与赣本土文化的结合。客家人从相对开阔干燥的北方平原迁移至多雨潮湿的南方丘陵,为了御寒防湿,头巾更加成了客家妇女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蓝巾帕的形式上吸收了长江流域“悟子”的形式和土畲服饰的装饰特点,同时还源于客家先民对闽粤赣地区丘陵气候和地貌的深刻理解,红褐、黑、白相间条纹的披肩有如客家深厚的地层,又如客家层层的梯田;额前部的大块黑色面料配上艳丽的两根丝带有如厚重大地上的两条河流。据一位客家老人解释是“一条是以前的河,一条是现在的河”。“以前的河”可能是指北方的黄河,是过去养育着他们祖先的河,“现在的河”可能是指闽粤赣地区的河流,是现在养育着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孙的河。还有戴好的头帕如同起伏的丘陵等,这些都体现了客家人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工艺流程

1、披肩制作工序:将棉花先纺成棉线,再根据需要染成黑色、红褐色,需要的白线则不需染色(现在直接从市场上买来棉线,不再手工纺线)。将准备好的棉线用织布机分别织出有不同纹样的棉布,用于做帕心、帮帕和舌子。最后,将做蓝巾帕帕心的布剪成长45厘米,宽25厘米大小,将做帮帕的布剪成长45厘米,宽10厘米大小,将剪好的帕心和帮帕缝制起来,用折成双层的黑布缝制成长度约55厘米宽度约5厘米的黑布头做头子(用于固定丝带),这样披肩就做好了。做好的披肩呈宽度为45厘米长50厘米的长方形。一般帕心部分会根据喜好织上祈福纹样、生活用具纹样、动植物纹样、文字纹样的图案;帮帕部分统一织成流水线状。

2、护额制作工序:用带、带筒、棕组成的编织工具,将以粉红色为主的彩色丝线,编织成有祈福纹样、生活用具纹样、动植物纹样、文字纹样约5厘米宽的漂亮带子,然后,再将带子缝制到宽度相当的以黑布为面,艳丽棉布为底的衬布上,这样护额既保暖又漂亮。

3、丝带制作工序:将以粉红色为主的彩色丝线,用带佩、带筒、棕组成的编织工具编织成约1.5厘米宽、150厘米长,同样有多种纹样的丝带。

3、蓝巾帕的组成部分:初期的蓝巾帕只由披肩、丝带二部分组成,后因南方昼夜温差大、潮湿天气长,客家妇女便在制作丝带的工艺基础上,发明了护额的制作手艺,这就形成了今天由披肩、护额、丝带三部分组成的“蓝巾帕”。护额的增加使简单朴素的蓝巾帕式样更有层次、线条更为丰富精致并更有保暖性。披肩中间最宽部分(红褐、黑、白相间)称作“帕心”,又称“象眼布”、“蓝巾”,“帕心”部分会根据喜好织上祈福纹样、生活用具纹样、动植物纹样、文字纹样的图案,两边对称的更窄部分(以白色为主,点缀红色)称为“帮帕”,又称“舌子”,“帮帕”部分统一织成流水线状,护额俗称“扎头子”、“大扎头”,丝带俗称为“带子”、“小扎头”。

4、蓝巾帕的佩带方法:首先,将丝带固定在披肩上(有的会事先把丝带固定在披肩上),然后将披肩将头包好,左右两边向内折,将丝带绕头两周把披肩扎定好,最后,将护额系好。


缝制蓝巾帕.刘军伟摄


蓝巾帕传承人利玉兰正在教年轻的客家女人制作蓝巾帕,刘军伟摄

蓝巾帕制作工序之布线,陈华鸣摄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全南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全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