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回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   毛纺织擀制技艺是一种特殊的织造工艺,它先将羊毛、骆驼毛等用热水浸湿,然后加以挤压,用棍棒碾轧和揉搓等方式使毛绒粘合在一起,形成名为“毡”的无纺织型毛织品。毡在古代称为“”或“”,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有用棍棒碾轧制毡的工艺。周代史...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长期以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保安腰刀的出现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及西南部,是自古以来从中原通往青海、西藏、四川的必经之路,属于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这里聚居着汉、回、藏、东乡、撒拉、保安、土等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临夏砖雕是临夏县一种传统的建筑装饰雕刻。该县境内出...

  河州平弦是主要流传于古称河州的甘肃省临夏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曲艺品种。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三弦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唱腔结构为曲牌联缀体。唱词文雅秀丽,曲调丰富优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表演者多属文人雅士或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民间艺人。   20世纪末期以来,河州平弦的演出...

  河州贤孝又称“河州唱书”、“贤孝弹唱”、“河州三弦善书”、“临夏贤孝”、“河州调”等,是流传在甘肃临夏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因表演内容多宣扬劝善惩恶、忠臣良将、妻贤子孝的内容而得名。   河州贤孝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过去主要是盲人)手持三弦,自弹...

  傩舞是传统社会具有祭祀礼仪性质的原始舞蹈,历史悠久。据传,周代时曾有“大傩”、“乡人傩”的称谓,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国家正统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傩舞以驱瘟逐疫、祈求平安为主要目的,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表演时,舞者头戴面具,呼喊赶逐,引来众多追随围观者,场面十分热闹。傩舞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甘、青、宁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个民族,并一律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种,通称“野曲”(与“家曲”即“宴席曲”相对),又称“少年”。其传唱分日常生产、生活与“花儿会”两种主要场合。“花儿会”是一种大型民间歌会,又称“唱山”。 ...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甘、青、宁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个民族,并一律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种,通称“野曲”(与“家曲”即“宴席曲”相对),又称“少年”。其传唱分日常生产、生活与“花儿会”两种主要场合。“花儿会”是一种大型民间歌会,又称“唱山”。 ...

  米拉尕黑(东乡语音译,“米拉”是小的意思,“尕黑”是哥哥的意思)是东乡族最著名的民间长诗,大约产生于明代,在东乡族民间口耳相传已有五百多年。长诗叙说一位名叫米拉尕黑的青年猎手在结婚前夕与心爱的未婚妻玛芝露分别,为了保家卫国而毅然奔赴前线。18年后米拉尕黑回到家,见未婚妻正被强盗凌逼,他战胜了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