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射弩(织金县、普定县)

射弩曾盛行于普定县仙马村众多村寨。普定县位于安顺市西部,距安顺城28公里,距贵阳市区120公里,与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和六盘水市的六枝特区等县接壤,全县面积1091平方公里,人口约42万,辖十一个乡镇,其中四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中苗族人口近3万人,海拔1069—1817米之间,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县境内有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省级梭筛风景名胜区,民风纯朴,民族风情浓郁。

弩是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是一种防身和打猎的工具,古代曾用作战争的武器。苗族是中国历史上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属蛮尤部落,伏羲、神农之时,就有了苗族远祖,与远古时代的其他民族部落一样,创造了最早的东方文明。4000多年前,他们就居住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广阔而肥沃的土地上。炎黄时期,黄帝部落为扩张势力,与炎帝联合攻打蚩尤部落,蚩尤战败。《史记·五记本纪》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诸候,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战败后,蚩尤部落联盟就分化或改组、迁徙。一部分南下,一部分往西南迁徙。虞夏之际,苗族先祖入黔,建立了奴隶社会,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手工业、采矿业迅速发展,经济强盛,民族文化发展最为昌盛。

苗族的逐渐昌盛,引起了外族的多次入侵。在血与火的征战中,从东向西,从北向南,从平原到丘陵,从丘陵到深山,从强盛到衰落,从聚族到零散。在这支大迁徙的苦难民族中,有一支以“阿卯”(即今天的大花苗族)流落在乌蒙山的普定等高山地区,其中一部分来到了猴场乡仙马村。逃亡结束后,仙马大花苗族在仙马村定居下来,开始新的“开天辟地”的生活。因猴场乡仙马村海拔在1600-1800米之间,于普屯坝边缘,原始森林茂盛,豺狼虎豹等猛兽众多,常常窜到苗族同胞聚居的地方,威胁到民众生命安全。为了防御、抵抗野兽袭击,每家每户都把弩作为一种防身工具。现今分标准弩(又称“洋弩”)和民族弩(又称“土弩”),标准弩是指经过精确测量利用机械加工而成的弩,民族弩选用良木精制而成,仙马的弩就是民族弩,是人工自制而成。弩由扁担、弩弦、弩身、准心、扣柄、弩箭组成,扁担材料用岩桑或岩杉,其质坚硬且韧性好;弩弦古时用牛筋制作,后用自己栽的火麻制成的麻线,现在仙马射弩队在省内外参加比赛的弩是用进口的飞速弦;弩身材料用岩青钢、木质坚硬;箭头用铁片打制而成,古时用来狩猎的箭头上涂有弩药,弩药是用藤乌、大马蜂尿、一枝蒿几种中药熬制成膏药,猎物受伤见血封喉后死亡。另有耗子头、半夏熬制的膏药只起麻醉作用,可致伤者短暂昏迷,箭身用野刺竹,箭尾过去是用牛皮和鸡毛,现在比赛的箭尾是用塑料等制作。射弩有规定的姿势,分跪姿、立姿两种,距离靶心均为20米。弩具有力量大、射程远、重心稳、准心好等优点。

仙马苗族射弩由于世代相传,成为苗族同胞喜爱的一项强身健体辈传授技艺。

射弩是仙马苗族祖先为生存和防御所用的一种工具,它由仙马的活动,至今比较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李贵福、王宪美、王仁爱均由父苗族人民自己制作而成,是仙马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射弩体现了仙马苗族人民勇敢、顽强和沉稳的民族精神。射弩时要重心稳、发力大而准,才能击中目标。射弩现在已经作为民族体育竞技活动的主要内容,参加国家、省和市的民族体育运动会进行单项比赛。

受当代经济社会的冲击,射弩出现了生存的危机。在仙马村,能够射弩的人越来越少,而能够制作弩的人更为稀少。其次现在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正在转变,许多年轻人追求的已经不是这些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东西。射弩时要求的力量特别大,这又是现在青年人不具备的,所以学习射弩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再次,老一代射弩高手已相继去世,中青年中能掌握射弩技巧和制作工艺的人又没有,射弩和弩的制作传承人后继乏人,处于失传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