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芯子、铁枝、飘色)(河田高景)

  • 项目编号:
    Ⅹ-87
  • 类别:
    民俗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阁活动中由数名儿童扮作古装戏曲人物,根据剧情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阁子的铁柱和支架上,由人抬着行走。抬阁传统造型多取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昭君出塞》、《蓝桥会》、《黄鹤楼》、《打渔杀家》等剧目,造型高度在3至5米左右,阁子3层至5层不等,一般每层1人,也有的底层4人,中层5至6人,顶层1人。抬阁巡游时,一般用到4架阁子,多时可达6架甚至8架,每个阁子由4人或8人扛着前行。
  抬阁熔绘画、戏曲、彩扎、纸塑等艺术于一炉,造型优美,画面壮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民间盛行不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抬阁活动渐趋式微,农村中出现了抬阁制作技艺后继无人的状况,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高景是“飘色”的另一种称呼。河田高景是流传于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河田镇的一种传统民俗,客家先民南迁到粤东山区以后,在交通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形成了这种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河田高景表演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九、二十两天,时间、路线和基本仪式都比较固定。
  河田高景由景床、景梗、景物三部分组成,景床是个长1.2米、宽1米、高0.8米的粗木架,用以固定景梗和景物;景梗是根长六到八米的锻造小钢条;景物由景童、景旦和道具组成,景童由十三四岁以下的少男少女担任,景旦由五六岁的小童担任,道具包括服装、饰品等。
  高景出游时,除景童、景旦外,每架景一般要配备四至八人负责抬景,六至八人负责导景,另有三四人担任护景,一两人担任监景。整架高景由四至六人抬着,在众人的严密监护下前行。高景之后跟随着众多的狮班、乐队和旗仗,共同组成一支庞大的游艺队伍,载歌载舞,欢快异常。
  河田高景具有“高、险、巧”的突出特点,“高”是指景旦所处的位置高,一般在空中七到八米的地方;“险”是指整台高景仅由一根六到八米长的不规则小钢条独立支撑,景旦立于景梗正上方,看上去毫无依托,令观众提心吊胆;“巧”是指高景的各有机单元巧妙组合,奇特考究,绝对不暴露景梗的脉络,留下悬念让观众猜测。
  河田高景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文化积淀深厚,在启迪民智、传承民间文化等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客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东省陆河县

保护单位:
陆河县河田镇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