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歌

流行在广州市海珠、番禺、南沙区的咸水歌,又称“白话渔歌”。 它既是疍民闲时娱乐的船歌,又是疍家迎娶习俗、庆贺中秋的一种歌唱形式,据古籍记载推算,至今已有600年历史,明清时期尤为兴盛。

广州咸水歌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多以口语、俗语等入歌。歌词一般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较自由,有长句、短句两种形式,短句多为五言、七言句,句中多“哩”、“啊”、“呢”等衬字和“有情阿妹”、“有情阿哥”、“阿哥哩”、“阿妹哩”等衬词。

广州咸水歌的演唱方式主要以男女对唱为主。曲式结构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曲调多属六声徵调式,悠扬清新,韵律天然。具体又分“高堂调”、“姑妹腔”、“担伞调”、“大缯歌”等调式;流行在番禺区和南沙区的咸水歌则主要以“姑妹腔”为主,也有少量“担伞调”和“东风调”。

      广州咸水歌对研究疍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价值。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的娱乐方式与消费文化逐渐多样化,加之疍民上岸定居后,不愿回顾以往悲苦的水上生活,现今能唱咸水歌的人已非常少,且多为年高老者,咸水歌日渐式微的状况,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变。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州市

保护单位: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