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竹丝茄

  • 更新日期:
  • 保护日期:
  • 保护范围:
    煎茶竹丝茄产地范围为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煎茶鸿湘村、老龙村、青松村、茶林村、沿溪村、尖山村、五里村、高庙村、平安村、鹿溪河村现辖行政区域。
  • 特产分类:
  • 颁发机构:

川菜“鱼香茄子”声名远扬,但其中的主料煎茶竹丝茄或不为人知。煎茶竹丝茄的皮很薄,一般的茄子如果连皮做菜的话会口感稍差,但竹丝茄的口感却十分独特,味道稍稍有些回甜,口感十分的细腻爽滑,不太像蔬菜给人的感觉,就因为它皮薄、味甜、质地细腻这些特点,也让竹丝茄可以作为水果生吃。

相传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安洪德调任华阳知县,曾路过仁寿县顺和乡(现煎茶镇),当地百姓用茄子做了一道佳肴,安洪德吃后赞不绝口。随后,竹丝茄作为贡品献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吃后,觉得口感独特,胃口大开,龙颜大悦,遂口谕“煎茶竹丝茄,宫廷御用菜”。此后,煎茶竹丝茄一直作为宫廷御用菜肴,并由此得名。

煎茶竹丝茄以其优越的种植环境、浓郁的地方风味、独特的香甜口感,而占据川渝等地蔬菜市场的重要位置。其所含营养成分丰富,特别是维生素P、维生素C、果糖、皂草甙、钙、钾、磷、镁等远高于其他品种,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竹丝茄食用方法多样,可做菜,蒸、煮、煎、炒、炸,是川菜“鱼香茄子”的主料,亦可当水果生吃,入口清香、适口性好。

据悉,20世纪70年代,煎茶开始对竹丝茄进行选种、育种、复壮。后经多年田间栽植,在90年代初,采用嫁接繁育技术,提高了产品的抗性(抗病性、抗旱性、抗涝性、抗寒性等),培育出了适应煎茶土壤、气候(光照、温度、水分)条件的优质竹丝茄产品。
1992年,煎茶调整农业种植产业结构,煎茶竹丝茄走上了规模化种植发展之路。随后,煎茶竹丝茄被纳入沿溪村、平安村、鸿湘村、老龙村蔬菜种植基地的主打品种,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亩产值5000~6000元,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今年,煎茶街道制定了《煎茶竹丝茄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计划以平安村、鹿溪河村、高庙村和青松村为重点区域,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建立规模化基地,培育扶持专业市场。同时,煎茶街道还推进煎茶竹丝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提高竹丝茄的知名度、信誉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为竹丝茄产业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根据计划,2016年全街道竹丝茄种植面积达到2200亩,其中主要建成平安村、青松村竹丝茄种植无公害示范基地,在鹿溪河村、沿溪村、高庙村、老龙村4个村集中连片建成竹丝茄种植基地800亩。规范化种植覆盖率达到100%,无公害竹丝茄认定面积年均递增20%。
天府之声记者了解到,目前,煎茶竹丝茄亩产平均已达6000~7500kg,平均售价3元/kg,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区域特色助农增收产业之一,并助力当地扶贫开发工作“精准”实施。


煎茶竹丝茄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煎茶竹丝茄

    二、立地条件

海拔5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7.1℃,无霜期280天左右,年均相对湿度82%,土壤为水稻土、黄壤土,pH值在6.8-7.3之间。

三、栽植管理   

1. 育苗:春早熟栽培,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塑料棚冷床育苗。一般露地栽培,2月上旬,塑料棚冷床育苗。夏秋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中上旬,塑料棚避雨和适当遮阴育苗和采用嫁接苗。

2. 定植:露地栽培,气温稳定通过15℃为移栽适期。保护地栽培,土层深度10cm处地温稳定通过13℃时为移栽适期。栽培主要以稀植为主,栽植密度为亩植最多800株,株距:0.6m,行距:1.4m。

3. 施肥:底肥每年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5000-6000kg,过磷酸钙50-100 kg,硫酸钾10-15kg。追肥为定植缓苗后每亩追5 kg尿素;开花至第一次采果期,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8-10 kg;结果盛期,每采收一批果追肥一次,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5-8 kg。

4. 浇水:整个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不应大水漫灌,提倡喷灌、滴灌、膜下灌溉。

5.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根据商品果要求适时采收

五、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果形为细长条形或略弯曲,单果重400—600g,果实花纹如竹丝,肉质细嫩,生吃入口化渣,香甜爽口。

2. 理化指标:总糖含量≥2.5%,蛋白质含量≥1.1%,粗纤维含量≥0.73%。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申请:
煎茶竹丝茄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成都市天府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煎茶竹丝茄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