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小黄姜

镇宁小黄姜根茎分枝多,双行排列;节间短,节多;色泽鲜润,表皮薄、淡黄;肉质致密,纤维较多,淡黄色;味辛辣、香气浓郁。

2.1 镇宁小黄姜适合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种植,不耐低温霜冻。 小黄姜在16℃以上开始萌芽,幼苗生长适温20~25℃,茎叶生长适温25~28℃,15℃以下停上生长。而镇宁小黄姜产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湿暖共节等特点,镇宁全年平均气温16.2℃,年无霜期长达297-345天,年日照时数为1142小时,年均降水量1277毫米。产区温度适中,雨量充沛,气候宜人,且多湿、多雾,高温低凉,小气候复杂多样,种植区域内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气候条件比较适宜,年平均气温不高,镇宁小黄姜是当地原生植物,产品仍然保持原生态种植方式,特殊的地理和气候为镇宁小黄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2.2 镇宁小黄姜适宜肥沃疏松,富含有机质,喜微酸性的土壤。 镇宁小黄姜种植区地处云贵高原中段过渡地带,海拔1000m~1350m,以高原山地为主,农业生产条件多样,土壤种类繁多,主要以黄壤、黄棕壤和沙土为主,为弱酸性偏向中性,土质疏松,土壤肥沃且富含有机质,能满足镇宁小黄姜生产营养需要。

3.1 环境要求:小黄姜产地生态、空气、水分环境条件应符合GB 3095、GB 5084、GB 15618的要求。 3.2 品种选择:选择丰产、优质、商品性好、抗逆性强的优良小黄姜品种。 3.3 晒种催芽:在播种前一星期,选择晴天,将种块翻晒数天,使姜皮变干发白即可。 3.4 整地施肥:冬前土地深翻,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kg深翻入土,整平地面。 3.5 开沟整厢:采用深沟高厢栽培,厢宽2~4m,厢高30~50cm。 3.6 种植: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下旬种植为宜。选择晴暖天气进行。把已催好的芽切成小块的种姜按株距20cm左右逐一排放于种植沟内,姜芽朝上。随即盖细土4~5cm。每亩种植7000~8000株。每亩用种量250~350kg。 3.7 中耕培土:一般中耕2~3次。生长前期深中耕、薄培土,生长中后期,浅中耕,厚培土。 3.8 施肥管理:施足基肥,巧施追肥,以腐熟农家肥和有机肥为主。 3.9 水分管理:种植时必须浇透底水,保证生姜顺利出苗。幼苗生长前期,以浇小水为主,保持土壤干湿。旺盛生长时期,需水量相应增多,土壤相对含水量应在75%~80%。雨水较多时,要及时清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做好田间排水。 3.10 病虫害防治:常见的病害主要有姜瘟病、叶枯病、斑点病、炭疽病等,虫害主要有姜螟。 3.11 防治方法:以绿色防控为主,采用合理耕作制度,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 3.12 采收 一般在8月中下旬至11月份,当植株开始枯黄,鲜姜(老姜)同时进行采收,选晴天,挖取姜块,应尽量减少损伤。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鲜姜作为自留种。

产品特征:
4.1 感官品质:根茎分枝多,双行排列;节间短,节多;色泽鲜润,表皮薄、淡黄;肉质致密,纤维较多,淡黄色;味辛辣、香气浓郁。 4.2 内在品质指标:粗纤维0.5%~1.5%、灰分≤2.2g/100g。

包装规定:
本规定地域范围内的镇宁小黄姜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植保植检站提出申请,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镇宁小黄姜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证书持有人: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植保植检站

地域保护范围:
镇宁小黄姜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贵州省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所辖白马湖街道办、环翠街道办、双龙街道办、丁旗街道办、扁担山镇、募役镇、马厂镇、江龙镇、革利乡、本寨镇共4个街道办、5个镇和1个乡、139个行政村。保护范围:东至革利乡窝寨村、南至募役镇桐上村、北至丁旗街道杨柳村、西至扁担山镇革老坟村;地理坐标: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5′20″~106°0′59″,北纬25°40′09″~26°10′19″,保护规模:面积6800公顷,产量20.4万吨,产值61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