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堡镇必吃餐厅 ...更多

昱泓伟铁板羊肉

金川区马家岸昱鸿伟羊肉馆推荐的滋补汤涮羊肉获得2017年金川区“紫金花城·多彩金川”文化旅游年营养膳食烹饪大赛优秀奖。

宁远堡镇特产手信 ...更多

东湾绿萝卜

金昌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月氏驻牧于此。汉初,属匈奴休屠壬辖地,自西汉武帝置县,元置永昌路,明置永昌卫,清改为永昌县。据《甘肃通志稿》载:“宁远堡,在永昌县北七十里,明洪武年间置,左右皆山,前后筑堡,有险可凭,有兵可守,东北九十里至镇番卫。”自明代起,宁远堡逐渐成为永昌的边陲军事防守要地和永昌县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明末,在今宁远堡镇境内,其农耕人口主要分布在山湾、龙景、宁远堡、中牌、西湾、东湾一带,形成金川河宁远大坝灌区村落。清初,随着在金川河以西地区的不断垦荒,逐步形成了白家嘴、高岸子、西坡、马家岸、大土沟、旧寨子等村落。清雍正三年(1725年)永昌卫改为永昌县,隶属凉州府;民国时期,成立了宁远乡。金川区始建于1985年,下辖宁远堡镇和双湾镇,系甘肃省金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镍矿储量居全国首位,被誉为祖国镍都。199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视察金昌市区时,欣然泼墨题词“腾飞的镍都”。    萝卜又名菜菔、罗服。我国是萝卜的故乡,栽培食用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萝卜的记载。金川区宁远堡镇究竟何时开始种植萝卜,历史上无详细文字记载,如今所知最早记载绿萝卜的文献为公元前300多年的《尔雅》一书中对萝卜就有明确的描述,紫花大根,俗称“雹葖”,又名紫花菘。到了宋代苏颂著《本草图经》中写到莱菔南北通有之,北方尤多。元代诗人为了赞美萝卜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熟食甘似芋,生吃脆如梨。老病消凝滞,奇功真品题”。到了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说菜菔天下通有之,并一口气写下萝卜的九个“可”:“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益者”,可见萝卜种植至明代已遍及全国。我国栽培萝卜历史悠久,关于绿萝卜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据考证,一般认为绿萝卜的原始种起源于临地中海的西亚东南欧诸国,因此,它的名字很多,如莱菔、芦菔、芦葩等,都是外来语的音译。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第一批绿萝卜就叫“莱菔”,也有人称其为“土人参”。宁远堡镇栽培绿萝卜自古就盛行,据清乾隆五十年本《永昌县志》载,种植的蔬菜类品种就有萝卜,历经人工选育与自然淘汰,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点的在家优良品种,其中东湾绿萝卜就是地方优良品种。近代记载,解放前萝卜在金川区宁远堡镇零星种植,主要是一些小红萝卜、白水萝卜品种,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逐渐扩大了栽培面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东湾村二队村民杨文德从武威引进天津大青皮绿萝卜在东湾村试种成功,揭开了东湾村种植大型绿萝卜的历史。当时东湾村各生产队都成立起蔬菜生产组种植各种蔬菜,绿萝卜是主要的蔬菜品种之一,也有部分村民在自家的自留地上种植绿萝卜。生产组和村民自己提纯复壮,自己选留萝卜种子,这个习惯一直沿用到现在。宁远堡镇下辖的东湾、西湾、中牌、宁远、龙景、山湾村由于独特的水土光热条件,生产的绿萝卜个大味甜,无辣味,口感极好,外形均匀整齐,表皮光滑细腻,颜色翠绿,具有浓郁独特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当地主要蔬菜品种之一。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东湾绿萝卜”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增长,以质优价廉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享誉全国各地。到了以粮为纲的年代,蔬菜种植面积受到了限制,东湾、西湾村绿萝卜面积大减。由于身边靠着金川公司国营大企业,对蔬菜和萝卜的需求量大,正规渠道又无法满足需求,这时一些生产队就开始动脑筋,偷着种植一点绿萝卜卖给金川公司,增加一点生产队的集体收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政策松动了,生产队就偷着扩大绿萝卜种植面积,不但能卖给金川公司,而且还可以交给当地的蔬菜公司,以菜顶粮,一斤萝卜能换来一斤粮食。东湾绿萝卜真正得到大发展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时期,随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多种经营,绿萝卜以产量高,品质佳、需求大,销路好、收入多成为村民的首选蔬菜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仅东湾村种植面积就达到1000多亩。随着市场需求量的日益增多,东湾绿萝卜种植由菜园型到规模型,又由规模型到基地型。当地政府抓住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年增加绿萝卜的种植面积,逐步形成了生产、销售、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将东湾、西湾村最初的1000亩增加到3000多亩,构成了宁远堡镇蔬菜生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绿萝卜,恐怕是家庭日常食用再经常不过的蔬菜了,它口感脆嫩多汁,甘甜微辣,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民间素有“小人参”的雅称。元代诗人为了赞美萝卜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熟食甘似芋,生吃脆如梨。老病消凝滞,奇功真品题”。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对萝卜也极力推崇,主张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萝卜能“大下气、消谷和中、去邪热气。”作为宁远堡镇主要特色农产品“东湾绿萝卜”与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冬季主要的蔬菜是储存的大白菜和绿萝卜,所以种植秋菜大白菜和绿萝卜就显得很重要。所谓的头伏萝卜二伏菜就是指入伏以后,第一个10天称为头伏,这个季节就要种绿萝卜了,第二个10天称为二伏,这时就要种白菜了。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冬季人们往往活动少,而吃肉较多。吃肉则易生痰,易上火。在吃肉的时候搭配一点萝卜,不但不会上火,更会起到很好的营养滋补作用。从养生保健方面来看,绿萝卜性凉、味辛、甘,入肺、胃经;具有消积滞,化痰清热,下气宽中,解毒的功效,是大众营养保健品。头伏萝卜二伏菜,初秋吃萝卜,能祛除盛夏时节心中的虚火,故当地流传着“雨水节气多吃萝卜少食肉”、 “上床萝卜下床姜,萝卜消食,姜开胃”、“绿萝卜好宝贝,能解渴来能充饥”以及“十月萝卜水人参”之说。从饮食文化方面来看,绿萝卜又是一种生熟皆宜、物美价廉、药食兼具的时令蔬菜,固当地人每逢家庭聚餐,宴请宾客,办喜事、白事摆席待客,总少不了用绿萝卜配菜,它可生可熟、可荤可素、可做主料、可做配料。当地传统名食牛肉拉面,它具有“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的特征,且色香味美,誉满全国,其中二白就是指绿萝卜。牛肉汤虽系十几种调料配制,但却清如白水,几片白萝卜杂于红绿之中显得纯白,汤上漂着鲜绿的蒜苗,辣椒油红,面条光亮透黄。可以说,绿萝卜做配料制作的牛肉汤,成就了真正的西北名食牛肉面。如果说绿萝卜成就了牛肉面,而冬季温补菜——羊肉炖绿萝卜、绿萝卜煮牛肉就成为当地老幼皆宜,人人喜爱的主菜,萝卜天然的去腥滋补功效,可以使牛、羊肉保持原汁原味的鲜美。做牛、羊肉时配以绿萝卜,一是吸油,不会叫牛、羊肉太腻,增加牛、羊肉的口感;二是去牛、羊肉的异味,萝卜中含有大量的纤维,制作出的菜肴只有肉香而没有肉膻味;三是它俩的搭配比较合理,牛、羊肉中有大量的蛋白质,加入绿萝卜营养更加丰富。绿萝卜炖牛、羊肉已成金昌文化的一部分。有人说,认识金昌就得从萝卜炖牛、羊肉开始,也有人说,没吃过萝卜炖牛、羊肉的人算不上真正的金昌人。用绿萝卜羊肉馅包的饺子,最大特点就是入口水嫩软滑,只有肉香而没有肉膻味,吃起来鲜美无比。在经济困难、肉食短缺的年代,家家过红、白事情时最重要的一道菜蒸牛、羊肉,绿萝卜是缺一不可的配菜,制作这道菜时都要用萝卜来垫菜碗,这样即能使菜碗中的肉看起来满满的,又能当主食菜吃饱肚子,身体也得到了一次大补。绿萝卜点缀着节日和喜事的祥和气氛,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发展息息相关,融为一体。

双湾食葵

1、人文历史情况。金昌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月氏驻牧于此。汉初,属匈奴休屠壬辖地,自西汉武帝置县,到元初的千余年间,曾设弯鸟、番和、显美、番禾、焉支等郡、县。元置永昌路,明置永昌卫,清改为永昌县。金川区始建于1985年,系甘肃省金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镍矿储量居全国首位,被誉为祖国镍都。金川区究竟何时开始种植食葵,历史上无详细文字记载,如今所知最早记载向日葵的文献为明朝人王象晋所著《群芳谱》(1621年),该书中尚无“向日葵”一名,只在“花谱三*菊”中附“丈菊”, 原文如下:“丈菊,名本番菊,名迎阳花,茎长丈余,秆坚粗如竹,叶类麻,多直生,虽有分枝,只生一花大如盘盂,单瓣色黄心皆作窠如蜂房状,至秋渐紫黑而坚,取其子中之甚易生,花有毒能堕胎”。 “向日”之名,见于文震亨《长物志》(约1635年左右)。1820年谢方在《花木小志》中言向日葵处处有之,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近代记载,向日葵在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传入中国,是作为观赏植物和小油料作物零星种植,新中国成立后才转向大面积栽培,从上述史料中看出中国种植向日葵的历史久远,大概“双湾食葵”种植的历史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据考证,金川区种植向日葵始于清朝光绪年间,有记录的种植食葵的历史可追潮到上世纪60年代初,从建国后到2000年以前葵花种植方式主要在田埂、地头点套零星种植,种植品种有黑葵花子、白葵花子、花葵花子、伊犂早熟、三刀眉、新疆大葵花子、内葵杂1号、内葵杂2号等常规种子。据老年人回忆,解放前金川区食葵种植面积有限,只有少数富户人家零星种植,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食葵的种植面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很有限,且产量低,以自食为主。故当地有“亲戚来了炕上让,一盘瓜子炕桌上端”的待客之礼。每逢过节和办喜事、白事待客,餐桌上总是要提前摆上一盘子混合有花糖的葵花籽,供客人在就餐前聊天时食用,葵花籽点缀着节日和喜事的祥和气氛。食葵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发展息息相关,融为一体。 2.现时状况 ⑴新品种与新技术配套优势 悠久地栽培历史和当地农户种植食葵的传统经验,以及种植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双湾食葵因品质上佳而享誉省内外,金川区也因此获得了“向日葵之乡”的美誉。为了使双湾食葵生产尽快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当地农业部门自2000年开始引进美国DK119、欧洲油葵、康地等油葵复种成功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03年种植面积达到0.5万亩;2004年在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同时,又引进杂交食葵品种种植,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种植品种有RH 3738、RH3708、RH118、737C等杂交食葵新品种,亩产25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高于当地西瓜、玉米等优势作物。从2006年开始,我区农业部门为进一步提高食葵经济效益,培育和壮大食葵产业,本着产量高、商品性能高、口感好、子粒大、饱满、抗病性强等特点,先后引进试验示范、种植推广LD5009、先瑞316、SH815、RH316RT、SH363等许多新品种,亩产量高达350公斤左右,年种植面积在3万亩以上。随着食葵种植面积逐年大幅度扩大,种植品种不断更新,种植技术不断改进,种植食葵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食葵产业已成为我区目前主要经济特色产业之一,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田野的绿色食葵已象征金昌大地呈现自然、生态、生命和充满生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和锻炼了一批技术骨干和“土专家”,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食葵产业的行列中,全区现有农业推广技术人员32人,其中高级农艺师:3人,中级农艺师:18人,助理农艺师:11人。伴随着食葵产业的大发展,急需充实技术力量,研究解决发展中的主要技术问题。 ⑵食葵生产显现产业规模优势 为了更好的将双湾食葵打造成为农业支柱性产业,金川区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一个以双湾镇为主要产地向四周辐射的食葵生产基地初步建成,并作为金昌市特色产业和金川区的支柱性产业,市、区两级财政每年立项对食葵产业进行扶持,通过新品种引进、推广,食葵丰产配套技术、一膜两用、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膜下滴灌、间作套种等科学种植技术的研究、示范以及对加工企业的扶持,“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已初具雏形。2010年金川区申报的《金川区食葵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作为省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在2011年2月得到了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项目正在实施中。近年来,金川区紧紧抓住临近城郊的地域优势,按照“典型示范,规模发展,科技支撑,协会带动”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真抓实干,食葵产业呈现出基地型规模发展态势。目前,金川区种植的食葵产量高、效益好,极大地调动了部分农民的积极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全区涌现了一批从事食葵产业生产、营销的专业队、专业户。经过近20年的发展,金川区食葵种植面积达到1600公顷,年产食葵6000吨,年产值3600万元。建成食葵加工企业2家,金园瓜子、马记瓜子在我省各地均由销售,深受请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年产炒制瓜子均在80吨左右,销售额140万以上;成立食葵销售专业合作组织36个。食葵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金昌市无公害农产品食用葵花生产技术规程》作为甘肃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使食葵生产过程具有全套的技术标准,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保障和体系保障。主要种植区域为双湾镇陈家沟、新粮地、许家沟、金河、康盛、营盘、天生炕、古城、龙口、龙源、龙寨、三角城、九个井以及宁远堡镇新华、油籽洼、下四分、新安等村。近年来,随着金川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葵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双湾食葵的种植面积也稳步增长,金川区政府特别注重食葵的示范村建设,加大标准化种植的示范作用,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果,示范区严格按照食葵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同时,在标准化示范村建设过程中,通过政府引导,项目区生产所需的农资产品采用了集中采购的方式,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又减少农民的生产投入,此项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河西走廊葡萄酒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这段狭长地段介于北纬36°~40°,是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河西走廊葡萄酒的酿酒葡萄全部来源于此,这里的酿酒葡萄成熟缓慢而整齐,糖分积累充分,香气发育完全,色素形成良好,果皮色泽均匀,保证了河西走廊葡萄酒具有晶莹悦目的颜色,馥郁优雅的香味,醇厚柔谐的滋味,构成了河西走廊葡萄酒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