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特产手信 ...更多

孟津西瓜

西瓜又名寒瓜,原产于非洲,有四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孟津县地处邙山岭上,土质疏松、水质甘甜。早在唐太宗李世民年代,村民种植的西瓜就因品质好被赐为贡品,每年向朝廷进贡,当做御品食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孟津送庄村种植的无籽西瓜更是远近闻名,现在所产的袖珍西瓜以皮薄、沙瓤、含糖量高而驰名中外。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咏瓜的名篇诗词,比比皆是,耐人品味欣赏。“寒瓜方卧垅,球前已满坡,紫茄纷烂漫,绿芳郁参差。”这首南梁《行国》诗生动地描写了西瓜大丰收的景象。宋朝诗人范成大赞西瓜:“碧蔓凌彩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开模冷落淡如水,未有葡萄苜蓿夸。”民族英雄文天祥赞西瓜:“拔出垂佩刀,斫砍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消烟火气,入齿便做冰雪声。”把西瓜的形、色、味以及将切西瓜的动作、啖瓜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堪谓炉火纯青。大文豪苏东坡酷嗜“冰浆仙液”的西瓜,曾撰一联,“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思前想后观《左传》,书往右翻。”文豪品尝西瓜潇洒脱俗之状,尽在寥寥联语中。清朝纪晓岚有诗赞西瓜:“种出东陵子母,伊州佳种瓜莫相夸。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把吃西瓜时的欢乐神态和消暑提神解渴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将西瓜的凉甜美味写得淋漓尽致。西瓜是我国最大众化的水果之一,既是消暑解渴佳品,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番茄红素、胶原蛋白质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前列腺炎、肾炎等多种疾病效果明显。其瓢、皮、籽均可入药,有消烦止渴,解暑热,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治口疮,清肺润肠,其医疗保健作用是目前人工合成饮料无法取代的。

天坛砚(盘古砚)

济源出砚,人称天坛砚,因境内有太行山天坛峰而名之。后又有“盘谷砚”、“盘砚”之名。

寺郎腰大葱

寺郎腰大葱是济源的地方名优产品,寺郎腰大葱也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从清代开始便誉满朝野。这便从“刘大人私访昆山”说起,当时的昆山(现在改名方山)住着72户人家,百姓过着殷实的日子。到了清代村里出了马猄、马衡兄弟俩,凭着一身功夫,拳养了一帮兄弟,欺男霸女,杀人无数。又在黄河小浪底开设渡口,抢劫过往船客,成为当地霸主。地方官员又奈何不得。康熙皇帝派刘统勋前来平息此案。刘大人考虑案情重大,扮成算命先生,私访来到昆山,掌握了大量罪证后一举处决了马氏兄弟,为民除了一害。刘大人在私访期间,食用了这里有独特味道的大葱,便带回来了京城,供皇家食用,康熙皇帝食用后赞不绝口。从此地方官员每年便把寺郎腰大葱送往京城,成为贡品,成为皇家御宴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后来昆山村突然水井枯干,日以败落下去,人们逐渐迁徙他乡。与昆山相隔一岭的寺郎腰村一时兴盛种植大葱,这便是寺郎腰大葱的来由。 寺郎腰大葱的种植地地处济源市大峪镇,大峪镇位于济源市西南部山区,王屋山南麓,小浪底水库北岸,总面积220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2.8万余人,耕地面积2.1万亩,退耕还林地2.4万亩。该镇寺郎腰管理区一带因特殊的红粘土质在山地气候下产出的大葱葱白长,肉质厚,耐贮存,清爽可口,香甜辛辣,后味浓,备受消费者青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规模种植以来,大葱逐渐开始销往洛阳、焦作、济源等地。为此,大峪镇政府成立了“大峪镇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专门组织成立了济源市大峪镇寺郎腰大葱专业合作社,指导大葱标准化生产,大葱的种植规模和产品产量迅速扩大。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文化遗产 ...更多

  河南邵原及周边地区有许多创世神话广为流传。这些神话,内容丰富,包含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女娲炼石补天、轩辕祭天与战神蚩尤、伏羲演八卦、神农尝百草播五谷、颛顼与共工、大禹治水等八大神话共六十余则故事(经过整理现已汇编成册,见《邵原民间传说故事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