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版画

宜春版画是我国江南一带著名的民间木刻画。它起源于清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项古老的民间工艺画,其制作至今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远在木刻年画盛行的年代,宜春就已有相当广泛的群众版画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各学校开展的木刻教学活动为宜春版画的大面积开展、培育了相当多的骨干力量。到改革开放以后,宜春版画已成了版画的全国几个大群体之一,涌现出不少优秀中青年作者,创作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作品。

宜春版画以浓郁的地方特色闻名于世,其作品多贴近生活,反映本地的生产、生活和风情习俗。在版画的品种和技法上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除传统的木刻水印和油印外,还出现了彩拓、纸漏、泡版薄油印、吹塑、综合版、热辐射等自创的新版种式新技法,丰富了宜春版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

改革开放后,宜春版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版画已成为当地文化的品牌,呈现日益繁荣的景象,不少版画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大奖。版画精品还多次进京和出国展出,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国内外观众的好评。当地领导人出访,也把宜春版画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宜春版画构图饱满,形象鲜明,色彩鲜艳,风格秀丽,形式活泼,装饰性较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倍受群众喜爱

历史渊源

袁州版画历史悠久,它由民间木刻画发展而来,在江南一带久负盛名。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在清代已有萌芽,其制作方法至今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远在木刻年画盛行的年代,袁州就已有相当广泛的群众版画活动。上溯到四十年代初,在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影响下,袁州版画开始蓬勃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袁州版画成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有力武器,1943年袁州中学美术教师柯克带领学生成立了木刻小组,同年十月在宜春《国民日报》以四分之一的版面,出版了《半月木刻》专栏共四期,发表了以抗战为题材的作品80余幅。解放后,各学校开展的木刻教学活动为袁州版画的大面积开展、培育了相当多的骨干力量。1945年9月开始,宜春教育学校每周开设木刻课两节,学校自编教材。1946年元旦,学校举办了一次木刻展览,参观人数络绎不绝。从此,版画和袁州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1949年9月袁州解放,广大木刻作者创作了套色木刻《毛主席像》、《幸福之家》、《农家乐》等十余种版画,印刷了三万多份,在城乡广泛张贴,深受人民喜爱,为袁州版画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后,袁州版画有了长足的发展,党和政府将袁州版画列为文化艺术工作的重点。每年都要拨专款举办版画创作学习和版画展览,奖励版画创作成绩优异者。一批优秀版画作者脱颖而出,创作的作品不少获国家级大奖,被中央美术馆收藏。袁州版画还被送至日本等国展出,受到国外观众好评。袁州版画已成了版画的全国几个大群体之一

传统题材寓意及用途

袁州版画,是以浓郁的地方特色闻名于世,其作品多贴近生活,反映本地的生产、生活和风情习俗。在版画的品种和技法上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除传统的木刻水印和油印外,还出现了彩拓、纸漏、泡版薄油印、吹塑、综合版、热辐射等自创的新版种式新技法,丰富了袁州版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

袁州版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袁州版画构图饱满,形象鲜明,色彩鲜艳,风格秀丽,形式活泼,装饰性较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倍受群众喜爱,是民间美术中的精品,中国民间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宜春市

保护单位:
宜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