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必吃餐厅 ...更多

菜根香

2021年赣菜“百城千店”特色门店-菜根香,开在县城内的一家老字号,让湘菜融合两地料理之余,时而独立,时而融合。也有当季的时蔬供应,可以把蔬菜与肉的完美结合,养生美味又实惠。

古月坪农庄

2021年赣菜“百城千店”特色门店-古月坪农庄客家长寿宴涵盖了铜鼓客家特色饮食中的米果系列、面子菜系列、山珍(蒸)系列、药膳系列等特殊类别,展现出铜鼓客家别具风味的地域特色、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深厚浓郁的文化底蕴。 同时,客家长寿宴更是在2014年被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收入在客家美食专题——《客家山味》当中。

辣子千红成都火锅

江西博联晟投集团创于2007年,集投资经营,品牌孵化,创业赋能,S2B2C供应链为一体的大型餐饮企业。辣子千红火锅弘扬传承四川文化,以火锅文化根基融合蜀国传统建筑 ,设计风格,美食文化。 客人在环境感受着成都火锅带来的蜀文化。

铜鼓县特产手信 ...更多

铜鼓黄精

2018年12月18日,“中国黄精之乡”授牌仪式在铜鼓县举行。黄精属百合科,药食同源,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之功效,是江西道地、特色森林药材品种。铜鼓县现有黄精种植面积3.9万亩,规划面积4万亩,均居全省第一、国内前列。全县有黄精合作社25家、企业8家、员工达2500人,帮助850户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黄精因味甘性平的特点,作为优质杂粮已开发出黄精果脯、黄精茶、黄精酒、九蒸黄精等10多个种类的初加工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抚州水蕹

类别:蔬菜 产品名称:抚州水蕹 登记证书编号:AGI01688 农业部公告号/时间:第2277号(2015.07.22) 人文历史简介 抚州水蕹在临川种植已有1000多年历史,从每年的5月份至11月份,抚州水蕹是临川人不可缺少的一种蔬菜,久吃不厌,清爽可口,只要到临川的人或在临川生活过的人,都会提起抚州水蕹。不知是土壤还是其他原因,外地不宜栽培生产,唯有临川才能繁殖栽培。抚州水蕹种植已由过去仅限于临川种植,扩大到在全市范围内栽培生产,在临川区湖南乡还建立了水蕹良种深化繁育基地。为发展临川水蕹,临川区湖南乡还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打造临川水蕹这一品牌,为临川将产生更深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铜鼓宁红茶

铜鼓生产茶叶历史悠久,迄今已逾千年,兴于唐,盛于宋,明清茶贡朝堂,是中国历史名茶宁红茶原产地和核心产区之一。宁红外形条索紧结秀丽、金亳显露、锋苗挺拔、色泽乌润;内质香味持久、叶底红亮、滋味浓醇。

宜春大米

宜春自古就有“农业上郡”、“赣中粮仓”之誉,自然条件、土壤土质以及精耕细作的耕种方式让其生产出的优质大米具有先天优势。袁州区有优秀的富硒资源,富硒土壤面积288万亩,占全区国土面积76%。富硒和绿色成为“宜春大米”的天然标识。

铜鼓县文化遗产 ...更多

中秋拜月是从古至今流传于宜春民间的一种习俗,在每年的中秋节举行。该习俗现主要流存于宜春市中心城区及袁州区的大部分乡镇。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影响到民间,宜春中秋拜月习俗即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渐显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也愈加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表达愿景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一直传承至今。在宜春,每逢中秋佳节,独具民间特色的拜月仪式都会在城镇社区、乡野村落隆重举行,使当地的节日气氛更加浓厚,并声名远播,宜春因而有了“月都”的称谓。经过传承发展,中秋拜月民俗活动既体现祭拜,又凸显了宜春厚重的文化底蕴,其仪式活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请月。表现人们用纯洁的心灵,庄严迎接象征祥和的明月在月之都升起。2、祭月。表达人们纯朴、善良、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和心底的企盼。3、拜月。表达人们美好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而今,宜春“月亮之都”的称呼已为社会广泛认可,中秋拜月更是逐渐演变成了本土百姓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并以月寄情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这一传统习俗在宜春具有强劲的生命力,近年来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并已成为“中国宜春·明月山月亮文化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地政府与百姓的共同呵护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正将其不断传承光大。...

宜春木雕是江西宜春、特别是该市袁州区天台镇一带经久享有盛名的一项传统雕刻艺术。它发端于明末清初,以楠树、香樟树、株树、油茶树、梓树等木材及树根为材料,匠心独运,甄别构思,用锤子、锯、凿子、圆铲、刨子、雕刀和钻子等工具进行手工雕刻,制成各种工艺品,其中以傩面具、历史人物肖像、家居装饰最为见长。它是赣文化的一个生动体现,以其别致神韵、精美雕饰和广泛表现内容而蜚声省内外,被称为宜春民间工艺美术沃土育出的一朵奇葩。...

灯彩“渔樵耕读”又名“春牛花灯”,源于湖南的送“春牛”。三都镇张以发在送“春牛”形式上进行了改造、充实,用竹篾扎成牛头,牛尾状,蒙上黑布或黑纸系在身上,每至一家便唱几段花鼓小调,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基础上,增加了“渔翁”“樵夫”“农夫”“读书郎”组成“渔樵耕读”灯彩,后又加了一旦一丑,配上民间小调,载歌载舞,一旦一丑为灯彩主角,一问一答,各角色有鲜明性格特色,丑角才思敏捷、机灵调皮,旦角聪颖坦率、热情活泼,渔翁驼背拐脚、滑稽可笑,樵夫农夫插秆打浑、风谐诙谐,读书郎文质彬彬、纯朴敦厚,各角色均有各自规定的舞步。...

灯彩“太平灯”源于一则民间故事。从前有6男2女强盗,来一富裕人家欲行劫,户主已识其底细,但未识破,而是设宴款待、留宿。强盗不忍下手,天亮离别时,户主还赠其8担银两,规劝改恶从善。强盗们后依言,从商发了大财。某年的八月十五日,8人扮成耍灯人,每人挑一担银两来富裕人家耍灯,用灯摆出“天下太平”字样,结束后留下银担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