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部大王祭”在土家族中世代流传,由来已久。八部大王庙碑叙述其历史沿革说:“首八峒,历汉、晋、六朝、唐、五代、宋、元、明,为楚南上游……故名为八部者,盖以威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说明当时土家族地区共八个区域“峒”,八峒各有其首领,而...

  《永顺县志》记载:“土民患病崇神鬼,多赖延巫驱邪,兼以草医治疗。”又载:“诸如外科中医彭廉家,民国8年就位县红十字中医馆,医技精通”。《中国土家族历史人物》记载:“外科名医彭廉泉(1868―1952)是永顺县石堤镇水塔村人”。《土司王朝...

  湘西土家族能歌善舞、民歌演唱是土家族最喜爱的艺术形式。阅《龙山县志》卷十一载:“相传某土司,调征南门外,及令其土卒扮女装连臂喧唱,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童集欢之,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某则以精兵潜逼他门,踊而入,遂克。”又《永顺县志•风俗...

  桑植白族仗鼓舞的产生大约在元朝初期。桑植白族迁始祖谷均万、王朋凯、钟迁一等和他的子孙躲避战乱来桑植麦地坪、马合口等一带定居,创造了白族独特的民间舞蹈 �C白族仗鼓舞。它粗犷、刚劲、原始、大方又杂夹武术套路,广泛用于游神、庙会、节日庆典、...

 “天降嘉禾,神农教耕,”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实践,直接推动了农耕文化特别是嘉禾花灯戏的发展。长期以来,嘉禾花灯戏以质朴动人的语言,优美抒情的曲调,深刻而又真实的反映了嘉禾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嘉禾花灯戏是嘉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艺术。解放前县民有“腊目学灯调,正月闹花灯”之习。...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永顺知府袁承龙有祥革积弊示,“池盖瓦之禁,土家人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住房了,时以三柱二,在柱四棋屋多,四排三间,柱粗屋矮,窗小或根本不放窗,新中国城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村民居住条件较大发展,很多地...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石雕艺人与木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石雕艺术得以发展和提高。逐渐出现了人物雕、龙凤雕、兽雕、花鸟虫雕四大门类,工艺上出现了人物雕、浮雕、透雕、塔卧石雕,尤以建功德碑、贞节牌坊、墓碑等。贞节牌坊雕刻艺术极为讲究。龙凤、...

  龙山陶矿资源十分丰富,大都分布在太平山、新城、石羔山、华塘、三元、洗洛、白羊等地,面积高达50多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12%。据《龙山县志》记载:“陶瓷在明清时,颇有盛名,与醴陵窑齐名”,也正是这个时期,龙山土陶从繁荣走向衰退。195...

  清朝乾隆时期的《永顺县志》曾有描述:“二三月间,妇女结队,负背笼……”,同治年间的《永顺县志》也有记载:“出则背负篓,援山拾薪……”。这里记载的背笼、篓都是竹编之一种,通过加工,主要编织品有:箩筐、簸箕、米筛、床、椅、篼、凉席等。永顺的...

  保靖松花皮蛋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分布在保靖县的碗米坡镇、迁陵镇、普戎镇、比耳镇、水银乡、涂乍乡、毛沟乡、清水坪镇、野竹坪镇、清水乡、阳朝乡、复兴镇、大妥乡等土家族聚居的乡镇以及周边邻近的永顺县、花垣县、龙山县、吉首市、古丈县。酉水从县西往东...

  湖南桑植白族游神是桑植白族特有的崇拜本主的民间信仰活动,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整个活动分请神、娱神和赛神三个过程。请神时由三元教老司唱《白族拜祖词》,娱神时由会首(族长)和三元教老司组织将神像抬出祖祠在白族各村寨“巡视”,人们采用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