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即墨区特产

湍湾紫蒜

湍湾紫蒜蒜瓣4瓣-6瓣,茎盘上围成一轮,蒜皮为紫红色,主要特点:蒜头个大,单头重40g-60g,蒜瓣洁白均匀,鲜嫩多汁,口感辛辣,脆香浓郁,风味独特,肉质肥厚,皮薄易剥。

即墨地瓜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即墨区地瓜种植面积每年都稳定在近百万亩,曾是即墨人民的“救命粮”“饥荒粮”。特别是东部乡镇沿海多山、旱地面积大,适合抗干旱、耐贫瘠的地瓜生长。当地群众素有种植地瓜的传统,生产经验比较丰富。即墨地瓜以其香、软、粘、滑闻名胶东,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莱西大板栗

莱西大板栗是1991年在院上镇发现的板栗优株。1992-1998年通过嫁接栽培观察,确认其果实个大美观,品质优良,丰产性状稳定。1998年10月,通过山东省林业厅组织的有关专家鉴定,定名为莱西大板栗,其果品在1997年山东省果品展评会上获金奖,其中院上镇北辛庄种植板栗面积最广,种植面积6000亩,2011年成功申报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上乘,素有“一栗难求”之美誉。莱西大板栗为落叶乔木,栗果椭圆形,红棕色,有光泽,果顶略生一小撮茸毛,外观漂亮。果实大,平均单果重18克,维生素C含量为每百克鲜样36.5毫克,可溶性总含糖量为每百克鲜样10.54毫克,淀粉、粗蛋白质、粗脂肪的干样含量分别为26.57%、7.24%和1.745%。

马连庄甜瓜

胶北镇地处胶州市西北部约12公里,距济青高速、同三高速入口约5公里,交通便利。全镇有46个行政村,3.2万人口,耕地6.5万亩,现西红柿种植面积约4000亩。分布在以北赵村为龙头的全镇范围。胶北镇种植西红柿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4年春,镇党委、政府为充分利用冬季农闲季节增加农民收入,组织群众到寿光参观学习设施栽培西红柿种植技术。由寿光设施栽培的创始人王乐义为大家讲授他们村发展设施栽培的经过,以及种植小区的建设及种植技术,并聘请了种植能手到我镇现场指导生产。1994年8月胶北镇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为组长,镇农技站、科协为成员的西红柿种植小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西红柿种植小区建设工作,所有的材料都由政府统一采购,统一发放。分别在北赵、小沟底、李家村、水牛4个村建成了11个示范小区,每个小区占地1亩,投资约4400元。为鼓励村民,村集体扶持1000元,政府帮村民申请了无息贷款3000元。1995年清明节前,西红柿熟了,村民们高兴了,镇领导干部、村干部都高兴了。因为在80年代末也曾进行过几次西红柿小区栽培的探索,但都因种植技术不过关而以失败告终。到西红柿收获结束,每种植小区收入都在5000到6000元,收回了当年的投入还有盈余。1995年秋镇党委、政府继续加大服务力度,从有关办公室抽调工作人员成立了胶北镇高效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涉及16个村庄,新建360个种植小区,政府帮村民申请无息贷款,村集体有的不收土地承包费,还扶持了600元现金,有的村集体帮村民把墙体建起来。一直到1997年,全镇发展胶北西红柿种植小区3000多个,涉及46个村庄。1998年春政府投资200万元建成占地60亩的胶北镇蔬菜批发市场,促进了胶北三产服务业及胶北西红柿等蔬菜种植特色农业的发展,使胶北镇成为胶州市最具特色的农业强镇、大镇。为把胶北西红柿品牌做大做强,我们于2005年成立了胶北西红柿专业协会,2008年成立了明传果蔬专业合作社。对胶北西红柿进行统一管理,合作社成员在西红柿种植过程中实行封闭管理,达到统一供种、供肥,统一用药管理,统一分级包装,统一销售四个“统一”。目前胶北西红柿主要销往青岛本地,还远销内蒙、重庆、北京等地。年销售量达到2万吨,销售额到12000万元,胶北西红柿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白庙芋头

鳌山卫镇位于黄海鳌山湾畔,南靠崂山,北临温泉,是一个文明、古老的乡镇。鳌山卫古城自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初建到1953年完全被拆除,前后经历了565年。鳌山卫设立后,直属山东指挥使司,它的最高长官是指挥使,官至正三品,是全国二十四卫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相传白庙芋头就是明初设卫时,由军户从外地带来,并试种成功。鳌山卫镇辖区内现有国家AAA级鹤山风景区、豹山森林公园、天柱山、大小管岛等名牌旅游景点。近几年来,当地的农业生产突飞猛进,出现了白庙芋头、鳌福绿茶等名牌农业特产,扬名青岛各地。传说江氏祖先江荣于元末明初由淄博迁至即墨,后迁至留村(今龙山街道办事处)西程戈庄村,再后一分支江正先迁至今鳌山卫镇孙家白庙村居住。因当时兵荒马乱,缺少主食,便从鳌山卫引种芋头用以充饥。由于当地水土适宜芋头生长,且芋头易种植、耐储藏,因而从零星种植,到成地域发展,芋头成为当时主食食品。芋头种植逐渐流传下来。因芋头谐音“余头”,当地百姓喜在仲秋节、春节中食用,以图吉利,企盼年年有余。明、清时以仕宦显名于朝野的即墨“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对白庙芋头宠爱有加,使其成为日常及家宴必不可少的主食,并由他们的宦游在外而使白庙芋头远传至北京、河南等地,食者赞不绝口。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责任到户的白庙村民大面积种植芋头,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继而附近村民纷纷效仿,鳌山卫镇的其他村庄也到该村取经种植芋头,发展到至今规模。孙家白庙村委2004年7月申请注册了“白庙”牌商标;2007年7月成立了青岛白庙芋头专业合作社;2008年,“白庙”牌芋头被钓鱼岛国宾馆指定为专供产品;2009年白庙芋头生产基地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基地及产品认证。目前芋头种植已经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

胶州湾蛤蜊

胶州湾蛤蜊历来是人们喜爱的海产品。当地渔民回忆,胶州湾内很早就有蛤蜊,但早些年少,面积和产量是通过自然繁殖,逐年多起来的。据《崂山县志》记载,自1964年开始,崂山县红岛公社封滩养殖蛤蜊2000余亩,当年起即向国家交售,其中部分供外贸单位出口。因此真正规模外销始于解放后六十年代。如今,城阳区胶州湾蛤蜊生产海域达3300多公顷,一年的产量可达十几万吨,当地加工蛤蜊的厂家有50家左右。2004年至今,每年“五一”前后举办的红岛蛤蜊节,走出了一条“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加快经济发展”之路。据青岛城阳区节庆网刊载,仅2004年至2010年七年的红岛蛤蜊节,参加人数达到115.7万人,收入达到1.4838亿元。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如今,“胶州湾蛤蜊”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特色海鲜品,连续多年被评为人们喜爱的海产品。

蟠桃大姜

宋代诗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述杭州钱塘净慈寺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蟠桃大姜,山东省平度市特产。原产于该县蟠桃镇蟠桃山一带,因产地得名。蟠桃大姜以块大皮薄、色泽鲜亮、丝少肉细、辣浓味美、营养丰富、耐贮藏等优良特性而驰名中外,兼有食用和药用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