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蓬莱区特产

烟台大樱桃

烟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39.7%,山沟和丘陵昼夜温差大,适宜大樱桃糖分积累和充分上色;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与其生长周期极度吻合,且全国独一无二的北海气候,夏天干燥不湿,冬天湿润不燥,果树不宜生霉菌等病害;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透气性好、保水较强的砂壤,最利于樱桃生长。​

烟台海参

“烟台海参”如同“烟台苹果”一样,是闻名海内外的地方特色产品。海参是“海产八珍”之首全世界公认营养价值最高的海参还是鲁参、辽参,其中鲁参尤以烟台海参(刺参)为优。“烟台海参”的海参多肽、氨基酸含量高。我市某海参加工企业曾进口过外国参加工“海参肽”,但因提炼出的海参多肽量少而不得不放弃。作为“海产八珍”之首,“烟台海参”以其不含胆固醇,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而深受北方人喜爱。

烟台鲍鱼

烟台海域海水清澈、水流湍急、海藻丛生、岩礁林立,为鲍鱼生存提供了丰富饵料和良好生长空间,因此,在此生产的鲍鱼具备肉质细嫩、鲜而不腻、营养丰富、清而味浓特点,无论是烧菜还是调汤,都是上佳美味且妙味无穷。

烟台绿茶

烟台是我国纬度最北的绿茶适栽区。受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影响,烟台茶树生长较慢,茶叶营养成分积累多,品质优良。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烟台生产的绿茶水浸出物为48.6%,比南方茶叶高出14%,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叶绿素等体现绿茶品质的重要指标可与南方茶叶相媲美,具有“汤色碧绿明亮,叶片厚、香气浓、耐冲泡”等特点。

烟台苹果

烟台苹果栽培历史悠久、品种齐全、产量高、品质好而驰名中外。果实个大、果形正,色泽鲜艳红润,外表光滑细腻,口味酸甜适口,咬一口细脆津纯,清香蜜味,且果肉硬度大,纤维少,质地细,果汁含量在89%以上,糖份含量高,总糖量16.4%,含有铁、锌、锰、钙等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含量较高。经常食用,可起到帮助消化、养颜润肤的独特作用。

烟台大花生

中国的花生可分为小花生和大花生两大类,都来自国外。小花生原产于巴西、秘鲁,明末清初旅居东南亚的福建人带回中国并传播开来。小花生含油量高,但产量低,故一直不是经济作物,更与外贸出口不沾边。大花生含油量低于小花生,但其高产的特性弥补了含油量低的缺点。126年前,一位美国传教士从家乡带来几粒大花生种子,在登州也就是今天的蓬莱试种栽培并获得成功。从此,大花生在中国落地生根。蓬莱大花生的故事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蓬莱赤甲红

赤甲红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10~15m有水草、泥沙的水底或潜伏于石块下, 属沿岸定居性种类, 我国沿海均产,以蓬莱产的最著名。蓬莱县志(山东省蓬莱市史志编纂委员会 编 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95年) 概述蓬莱赤甲红自然情况等。蓬莱县志和蓬莱县续志(卷之五食货志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记载自古以来蓬莱盛产虫解。蓬莱民俗荟萃(下卷 宋耀武主编2010年) 第461-462页描述,赤甲红是蓬莱沿海出产的一种螃蟹。甲壳类,头胸甲宽大,呈横卵圆形,甲壳坚硬,螯足粗壮,性凶好斗,两侧具短棘,后端有四步步足;第四对部足扁平似桨,适于游泳,腹部扁平,壳厚且特别坚硬。雄蟹腹部呈三角形,俗称“尖脐”,雌蟹腹部呈圆形,俗称“圆脐”。喜栖于低潮线岩礁区和海藻密集区,生时紫褐色,煮熟后深红色,据说仅限于蓬莱长岛一带海湾,味道极其鲜美。赤甲红最流行的吃法就是姜汁蟹。将赤甲红洗净,不加任何佐料,放在锅里蒸或煮,食用时用姜末和醋佐餐即可。除水煮,清蒸外,还有炸烹蟹、炒蟹肉等多种食用方法。赤甲红还可干食,将鲜赤甲红蒸熟剥肉,晒成干,叫做“蟹米”,深冬无鲜货时用做汤,集清鲜于浓香一身,吃过后终生难忘。

蓬莱加吉鱼

胶东沿海,盛产鱼类,若论名气,莫过于加吉。加吉鱼有“红鳞加吉”和“黑鳞加吉”之分,红鳞加吉学名真鲷,“黑鳞加吉”学名黑鲷。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发现过大批鱼鳞和鱼骨,能够辨认的有梭鱼、鳓鱼、黑鲷、真鲷、鲈鱼。由此得知,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享用这海中美味了。加吉鱼在历史上有许多别称,文献资料中就有写作嘉鲯、夹鲯、佳季、家吉、加级、加吉等等。这些名称或出自官方文献,或来自民间方言。《广韵》记载:“鱼夫鲯(注:嘉鲯鱼别称),鱼名。出东莱者,今三四月极多。大头丰脊,色微红,莱人谓之来件鲯或曰嘉鲯。”《说文》中记载:“鲯鱼,出东莱。”但在胶东,人们比较认同的还是“加吉”。一来有“吉上加吉”之意,二来与一段传说有关。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经过登州,择吉日登船出海,出行不远,一条闪着红色鳞光的鱼跃上船头,李世民问群臣:“此乃何鱼?”群臣不知,请皇上赐名,李世民略思片刻:“良辰吉日,吉上加吉,就叫加吉鱼吧!”加吉鱼从此得名。传说不足为据,但是,加吉鱼,尤其是红鳞加吉,名称吉祥,味道鲜美,赢得了人们的青睐确是不争的事实。

蓬莱地生子

“蓬莱地生子”(学名钝吻黄盖鲽)是比目鱼的一种,以蓬莱沿海数量较多,为近海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泥沙质海区。鱼肉味鲜美,肉质细嫩,富含有优质蛋白质,钙、锌和硒等微量元素,经常食用地生子,可以使皮肤光滑有弹性,皮肤色素斑不明显。登州府志(光绪 十 卷之五 物产)有关于偏口鱼的记载。蓬莱县志和蓬莱县续志(卷之五食货志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记载自古以来蓬莱盛产地生子,鱼属偏口。蓬莱县志(山东省蓬莱市史志编纂委员会 编 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91年) 概述蓬莱海域盛产比目鱼等。第324页描述,比目鱼是县内渔民春季捕捞最早的鱼类之一,作业区域主要在蓬莱沿海。渔期在2~5月,旺汛在3~4月。渔民以拖网、坛子网捕捞为主。历史上最高年产量是1971年2600吨。1991年年产量为1790吨。第330页描述,80年代,县内开始养殖蓬莱黄盖鲽等海珍品。蓬莱民俗荟萃(下卷 宋耀武主编2010年) 第462页描述,地生子俗称“地生子”是蓬莱沿海一带特有的一种比目鱼,地生子入宴,清蒸、红焖、浇汁、干炸、腌卤皆可。春节前后,天寒地冻,却是“地生子”的捕捞佳期,因之身价倍增。

蓬莱海参

蓬莱被誉为“中国海参苗种之乡”。蓬莱县志 蓬莱县续志(卷之五食货志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鱼属 海参。蓬莱县志(山东省蓬莱市史志编纂委员会 编 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91年) 盛产海参。海参系国内20余种食用海参中的上乘佳品,营养价值极高。第330页,第五节描述,80年代,县内开始养殖蓬莱海参等海珍品。1984年,县海珍品增殖中心首次在近海养殖区投放海参苗种,到1987年共投放海参苗种220万头。增养殖前养殖区内海参年产量0.1吨,增养殖后的1986年、1987年,年产量均为0.25吨。1986年,县海珍品增殖中心进行50亩海参增养殖高产实验,1988年收获,效果颇佳,单位面积存货12.9头/平方米,平均亩产量18.2公斤(干品)。1990年,增养殖达到800亩,少量采捕400公斤(干品)。1991年增养殖达到1000亩。烟台水产志(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1989年)第67页描述,海参全市只有刺参一种。除了莱阳县沿海外其余各县(市、区)凡有岩礁、砾石和大叶藻丛生的海域,都有分布,其中以蓬莱沿海最多,据调查,全市海参资源面积约8.8万亩。资源现存量5252吨(鲜品),适宜年采量约1000吨,海参采捕在民国以前,靠人力沤水潜底捞取或在海面游泳用叉枪刺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