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隆昌市特产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又叫泡酸菜,传统特色菜肴,属川菜系。味道咸酸,口感脆生,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老少适宜,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但制作时气候环境十分讲究,是居家过日子常备的小菜,是中国四川家喻户晓的一种佐餐菜肴。

隆昌土陶

隆昌土陶厂主要分布在石燕桥镇,有百余家。这一带特有的天然原生态土陶矿泥,加上纯手工制作和传统方法制作,使生产出来的土陶耐酸碱、透气性好、不浸不漏。而土陶制品运用广泛,泡菜坛子、花盆、装水器具、酒缸酒瓶等应有尽有。隆昌土陶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隆昌土陶,已有几百年历史。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隆昌土陶以其特有的风韵独领。

隆昌夏布

隆昌夏布用优质隆昌苎麻制成,吸水、散热,易洗易干,透气通风,穿着凉爽舒适,精漂的细布,色泽雪白,细嫩轻软,有誉之为”麻绸”、“珍珠罗纹”,更是夏布中精品,深受国内外客商的赞誉和喜爱。色泽为黄褐色或黄色,布细而平,紧密、细薄、洁白、滑爽,质感好,莹洁润泽,富有弹性,古朴典雅,坚韧耐用。

隆昌豆杆

隆昌豆杆选用隆昌本地生产的优质冬大豆生产,产品色泽油亮、杆条均匀,食之口感润香、绵软筋道、无豆腥昧,无胆固醇,是营养丰富的绿色健康食品。感官特点:为圆枝杆状,油润光亮,颜色淡黄,杆条均匀、色泽一致、组织紧密。烹饪后,味道酥脆香甜、鲜嫩软滑,质地细腻、豆香浓郁,入汤不化,韧性好有嚼头,吸水膨胀后不糊。

隆昌酱油

液体清亮,呈红褐色;酱香浓郁、酯香突出,营养丰富,具有鲜美醇厚的口感,鲜中带咸,回味咸甜适口;风味独特,具有饱满的酱香味和沁人心脾的酯香气,特别适合烹调和凉拌菜肴调味。隆昌酱油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水解生成物,其中有氨基酸、B族维生素、水溶性钙、磷、铁、锰、锌等矿物质、还原糖、多种有机酸,以及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氨基酸是蛋白质分解的产物,也是隆昌酱油中最重要的营养成分,其含量的高低反映了酱油质量的优劣,而隆昌酱油中的氨基酸有18种,且包括了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

内江猪

4、内江历来是川中富绕的地区,养猪业自古较发达,公元220-221年秦灭巴蜀国之后,四川进入封建社会、汉初封建统治者对国内人民实行安民利民的措施,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并发展养猪生产,省内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比较优良的畜禽群体。依据1967年隆昌东汉墓出土的陶猪体型、毛色近似内江猪,表明东汉时期内江地区已普遍养猪。并有内江猪的原始体型,又据《华阳国志》记载,蜀汉时,〈今资中〉王褒〈即王渊〉要求家奴“持捎牧猪”,明正德〈四川通志〉中记述四川各地六畜已普遍进入市场交易,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猪天下一畜之而有不同,生梁雍者足短”。四川是古梁洲的一部份,而四川腹心地带猪种一段是足短者。清代未期威远知县李南辉著的《活兽慈舟》及部份县志中有明确记载和较深的阐述,内江猪是区内著名的地方优良猪种。据上述史料证明,内江猪形成于古梁州,蜀中沱江流域,是本地区内原有的古老地方品种。东汉时期,内江地区已普遍养猪,并有内江猪的原始体形存在。其饲养历史已有1800年以上。内江猪产区饲料丰富,青绿饲料可常年轮作、供给,农副产物及加工副产品的糠麸、糟渣饲料也较丰富。尤其是明末清初制糖业的兴起使内江猪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学者许振英、张龙治开展了内江猪的早期研究。1938年,四川农业改进院与中央大学农学院合作,在内江城区郊圣水寺设立内江种猪场,主持内江猪的改良、推广。1939年,成立6县家畜保育促进会,开展种猪核定、繁殖推广良种,大量推广经鉴定的内江猪种猪。新中国成立后,内江猪得到快速发展。1956年,扩建内江专区种猪场,专门繁育内江猪,提供种源。1973年,组建内江猪育种协作组,并相继建立县区种猪场,形成了以内江市中区、内江县为主产区,分布在资中、资阳、简阳、安岳、威远、隆昌、富顺等县的群体。1979年,组建“内江猪种质特征测定课题组”。从1986年开始,每年农业部或省、市主要部门拨出科研经费,用于内江猪相关课题的研究。2000年,农业部将内江猪列为了“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品种”。1981年、2003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内江猪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