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茶花灯

简介

茶花灯现主要流布于我县罗湾哨前、官庄及仁首大团一带。《茶花灯》俗称“文灯”,包括花盆灯、蚌壳灯、船灯等内容,据现年91岁老艺人徐本锱介绍,《茶花灯》在靖安大约有六、七百年历史,该灯表演形式融说、唱、舞为一体,道具主要有花盆、花船、蚌壳、花牌等。玩灯时一般是花盆走前,表演人员随后,也有时群灯一起表演,伴奏上以笛子、二胡、大小锣鼓、小钹、铛为主。单个品种表演一般为5-6人(除乐队),《茶花灯》整体内容表演为20余人(除乐队)。《茶花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古朴,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的文明信息。其弦律清新质朴,唱词通俗悦耳,表演吹乐祥和,能充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增添节目喜庆气氛,提高陶冶村民的思想情操。

历史渊源

靖安茶花灯俗称文灯,是一种融说、唱、舞为一体的灯彩表演形式,曾流布于靖安山上、山下两个片,现存于仁首镇大团村大泮组徐氏家族。

据清道光五年《靖安县志》中载:“正月十二日,各庙起鳌山,乡落游烛龙于社”,清同治九年《靖安县志》中载:“落灯风过,傩神出市,黄金四目,犹然周礼之遗。”靖安茶花灯源于清代。灯傩结伴,走街串户,拜年送欢喜。

据仁首镇大团村大泮组茶花灯队队长徐德强介绍,茶花灯是从南昌孺子祠流传到靖安,徐孺子的后裔迁到靖安县仁首镇,将茶花灯一同带来。据现年91岁的仁首大团村大泮组徐本锱介绍:仁首镇茶花灯早在300百年前清代中期就盛兴于民间,当时主要是资本家用于摆排场、会贵宾、娱乐。至民国时期,民间资本家为了自身利益成立了一个“少乐会”组织,专门成立了茶花灯。据现年76岁的罗湾乡哨前村徐国树、73岁的吴宽秀夫妇介绍:“民国初年茶花灯在石境一带非常盛行,当时主要应用于走街串户,拜年、敬贺、卖艺”。抗战和解放时期中断,文化大革命及“破四旧”时期又中断。直至九十年,重新组建茶花灯队伍。

表演内容

靖安茶花灯综合多种灯彩内容。分盆灯、蚌壳灯、船灯等,每灯队由十几人到三十几人组成,一般在正月演出,初一在香火厅起灯,先向祖上拜年,再向本家族拜年,之后在大屋场或村中心出演节目,全场演出月一至两个小时。领队者持茶花灯,递红贴“拜府”,祝词喝彩,小伙子举两盏牌灯或两块花牌入场,灯上书“恭贺新禧”字样,并立于大门口或厅堂上方,领队者喝彩。再有四位红装女童各端一花盆参花,先走一字队形,再鞠三躬拜年,由挑花担者与花旦对唱《卖花线》、《十二月花》等。随后,船灯、蚌壳灯上场,表演《渔翁斗蚌精》,围绕供桌转一圈拜年。再唱大曲亦称马灯戏《三娘教子》、《牧童放牛》等,由二至五人表演,男扮丑角手执小扇,头戴草帽,身穿短褂、大口裤,腰系大围布。女妆旦角,手拿绣帕,身穿村姑花衫,两个一唱一和,动作夸张幽默,舞蹈灵巧敏捷。最后,全体演员亮相鞠躬谢幕。退场,牌灯先出,挑箩担者走最后。

道具主要有花盆、花船、蚌壳、花牌等;演奏乐器有笛子、二胡、唢呐、竹板、锣鼓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宜春市靖安县

保护单位:
宜春市靖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