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渡烧酒酿造技艺

  • 项目编号:
    1-Ⅷ-17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李渡镇,自古就是商贾重镇,也是江西的粮仓,更因精湛的烧酒酿造技艺扬名四方,享有“江南酒乡”的美誉。史载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邓金林、娄宝清二人来李渡办起了第一个前店后坊式的酒作坊。元代,李渡周边乡镇相继出现了一些酒作坊。明代,有建昌和东乡商人梅焕荪、黄德昌联袂来李渡开酒店。清初,酒作坊增至28家。清中叶,邓金林27世孙实现了小粬酿酒向大粬酿酒的突破。

李渡烧酒色泽清亮、酒质醇厚、清香四溢、进口甜美、药用价值高,是酒中佳品。早在宋代便以“味醇香清”名噪一时,留下了“王安石闻香下马,晏同叔知味拢船”的千古佳话,清乾隆皇帝五下江南时曾品尝李渡烧酒,并御赐“江南名酒”四字。

李渡烧酒是以稻谷为原料、加入糖化发酵剂酿造而成,操作原始,手工精细,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煮料、发酵、蒸馏等三大工序。首先是煮料,这道工序又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用石碓春谷或用木砻砻谷,将大米和谷壳分离,大米用做酿酒的主料,谷壳用做辅料。因大米的淀粉含量较高,结构疏松,用来酿酒,利于糊化;谷壳能够调剂酒醅、淀粉的浓度,冲淡或提高酸度,又能饱吸收酒精,保持浆水,使酒醅具有适当的疏松度和含氧量。第二步,用井水润料,为蒸煮糊化做好前期准备。第三步,在炉灶上进行原料蒸煮,使淀粉颗粒更好地吸水、膨化、破裂和糊化,有效地发挥淀粉酶的功能。同时,原辅料得以在高温下灭菌,结合排除挥发性的不良成分。其次是发酵,也即糖化,依据“淀粉成糖,糖成酒”的基本原理,是酿酒过程中技术性最强的一道工序,可分为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两种。将蒸煮后的醅放在晾堂的竹垫上摊晾、冷却、下粬称为前期发酵;将摊晾下粬的糟醅入池进行主发酵,又称后期发酵。蒸溜是烧酒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糟醅入池进行后期发酵8—15天后,将发酵成熟的酒醅从酒窖内取出,在炉灶上用甑捅和“天锅”冷却器进行蒸馏,圆捅形砖座放蒸馏用的冷水或放天锅。与此同时进行“恰头去尾”“看花摘酒”和“接基酒”等操作。“恰头”是将刚流出来的酒,储存以作勾兑酒(又称酒头);“去尾”指尾酒需倒入底锅再蒸馏取酒;“看花摘酒”是用小杯或碗盛接蒸馏液,当蒸馏液冲入小杯或碗中时,在酒液表层会形成一层泡沫,俗称酒花,根据酒花的形状、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判断酒液所含酒精度的高低,从而把中、高浓度与低浓度的酒精分离开。最后用陶瓷或坛、盆盛接基酒。

李渡烧酒酿造的酿造器具有30多种,主要有石磨、木盒、木槌、扁担、竹箕、长柄木锹等制粬器具,木砻(或石臼)、谷箩、便当等粉碎器具,水井、木捅、勺等润料器具,老虎灶、甑、铁锅、竹筲箕、木垫架、平板等蒸馏煮器具,晾堂、竹垫、竹盖(扇)等摊晾器具,砖座、酒窖、铁锅、甑捅、天锅冷却器、过山龙(水管)、薄膜、草袋、木捅等蒸馏器具、碗、盅、瓮、镡等取酒器具。2002年,考古专家在李渡发现元代至近现代的大型烧酒作坊遗址,发掘出众多的元明清酿酒器物,并荣获2002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历史渊源

“李渡千年久,千年李渡酒”说明李渡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此说并非虚构,而是有事实依据:2002年8月,李渡酒业公司在改造老厂挖掘地基时,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学考古发掘的烧酒作坊遗址,并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及中国白酒协会最高专家确认为元代烧酒作坊遗址,距今近800年,与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关“烧酒始于元代”的论断吻合,足以证明李渡镇是中国烧酒生产的发祥地。宋人吴居厚出生在离李渡不远的张公楼村,中进士后,积极协助王安石变法,官至京东路转运使。他写过一首《遥望》的五言诗,描写当年路过李渡亲眼所见的酒业兴旺与市场繁荣“春风染柳条,扬鞭过大桥;遥望李家渡,到处酒旗飘”。可见,早在北宋,这里的酿酒手工业就已经相当发达了。

李渡的酿酒,同毛笔、夏布等传统产业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史载:早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临川凤岗乡人邓金林、娄宝清,来此定居,投资开办烧酒作坊,成为“千年李渡酒“的奠基人(见明弘治《抚州府志》)。直到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1年)才有建昌商人梅焕荪、东乡商人黄德昌介入,先后在李渡开办自产自销的福生酒店和福昌酒店,打破了邓、娄两家世代相承对烧酒产销市场的垄断,开创了多家经营的格局,改变了酿造技艺的滞后,推动了酿酒手工业发展(见《江西省农工商矿记略》)。清初,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酒厂、作坊发展迅猛:数量由明后期的十来家增加到28家,现李渡镇后街49—51号为清代乾隆年间福生老酒厂酒铺,前店后坊遗址尚存;福生号酒铺对面乾隆”派衍寿春“老宅为其酒库。产品由要生产土烧、甜酒为主转向生产小粬白(烧)酒为主,由平常百姓家,摆上了文人、官府的筵席;销路由本地逐步扩大到抚州、南昌、景德镇、湖北汉口和安徽屯溪(今黄山市)、祁门等地;品牌由过去的“无名村酿”变成了与九江“封缸”、吉安“堆花”、南城“麻姑”、樟树高梁并列的“豫章五大名酒”(见《江西省各县重要物产调查》)。民国时期,则因军阀混战,八年抗战和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内战,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市场日益萎缩,酒厂作坊举步维艰,朝不保夕,停产者十之六七。至解放前夕,只剩下万茂、万裕、万隆、复裕太等9家(见《江西年鉴》)。建国后,这9家私营酒厂、作坊,经过公私合营,转为地方国营李渡酒厂。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按照党的政策,对酒厂、作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民生酒厂。其间一度迁厂温圳,不久又迁回。1959年转为地方国营李渡酒厂,厂部设在李渡镇后街。1972年迁至红石桥,将后街老厂改为生产车间。1985年在李渡大道兴建新厂房,厂部随即迁入,并将红石桥老厂改为生产车间。此时,李渡酒厂的职工人数由原来的250人增至700人,年产白酒由100吨扩大到2150吨,分别增加了2倍和20.5倍。2002年招商引资由香港恒源投资拓展有限公司收购,改制为李渡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布局不变,但环境优美整洁、厂貌焕然一新,管理井然有序,生产与时俱进,使历史悠久的老酒厂青春焕发、生机蓬勃.

相关制品与作品

李渡酒厂、李渡酒业的产品,按所含酒精的度数,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

高档酒(52°—54°)有李渡高梁、李渡老窖、李渡王。

中档酒(47°—48°)有双喜大粬、李渡酒。

低档酒(40°)有牛庄酒。
















申报地区或单位:
南昌市进贤县

保护单位:
南昌市进贤县